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池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2.现有的电池摔落时其内的电极组件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池及电子装置,能够提升电池的抗跌落性。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第一粘接件以及第二粘接件。壳体限定出容置腔。电极组件设于容置腔。第一粘接件包括彼此相对布置的第一黏性面以及第一非黏性面。第二粘接件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黏性面以及第三黏性面。其中,第一黏性面粘接于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第二黏性面粘接于第一非黏性面,第三黏性面粘接于壳体的内表面。本方案中,当电池摔落且外壳变形时,外壳拉扯第二粘接件,第二粘接件受到较大的拉扯力后,会与第一粘接件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故可以利用第一粘接件以及第二粘接件两者之间的位移而消耗一部分动能,进而使得电极组件受到的力减小,有效地防止了电极组件由于受到过大的拉扯力而损坏。即实施例中的电池具有更强的抗跌落性能。
5.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呈长条形,沿第一粘接件的长度方向,第一非黏性面粘接多个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二粘接件。本方案中,设置多个第二粘接件,一方面能够增大与壳体内表面的粘接面积,使得电极组件与壳体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另一方面,各第二粘接件间隔设置,使得各第二粘接件与第一粘接件位移时,具有足够的位移空间。
6.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环绕电极组件设置。本方案中,当第一粘接件环绕电极组件时,第一粘接件经过电极组件的多个表面,使得电池摔落时,电极组件的各个面均能够被良好的防护。
7.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包括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壳体的内表面包括第三面以及第四面,第一面与第三面相对,第二面与第四面相对。第一面与第三面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二粘接件,第二面与第四面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二粘接件。本方案中,电池摔落且壳体变形后,壳体拉扯位于第一面与第三面之间的第二粘接件,位于第一面以及第三面之间的第二粘接件与第一粘接件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电极组件的第一面受到保护。同样地,当壳体拉扯位于第二面以及第四面之间的第二粘接件时,位于第二面以及第四面之间的第二粘接件与第一粘接件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电极组件的第二面受到保护。
8.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和与主体部电连接的极耳,主体部包括四个角位,四个角位依序分别为第一角位、第二角位、第三角位以及第四角位,第一角位设置在第三角位的对角,第二角位设置在第四角位的对角。第一粘接件覆盖第一角位以及第
三角位。本方案中,第一粘接件覆盖主体部的对角位置,更便于第一粘接件的布置,且使得第一粘接件能够经过电极组件的中部,能够对电极组件进行良好的防护。
9.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粘接件以及第四粘接件,第三粘接件包括彼此相对的第四黏性面以及第二非黏性面,第四粘接件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五黏性面以及第六黏性面。第四黏性面粘接于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第五黏性面粘接于第二非黏性面,第六黏性面粘接于壳体的内表面。本方案中,采用多组单面胶加双面胶的组合来粘接电极组件以及壳体,使得电极组件的防护位置更加全面,进一步地防止电极组件被壳体拉扯坏。
10.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三粘接件环绕电极组件设置,且第三粘接件与第一粘接件在第一面处具有第一交叉位置、在第二面处具有第二交叉位置。于第一交叉位置处,和/或于第二交叉位置,第一黏性面粘接于第二非黏性面。本方案中,在第一粘接件以及第三粘接件交叉的位置,位于内层的第三粘接件的第二非黏性面均未连接第四粘接件,使得第一交叉位置和/或第二交叉位置的厚度小,故电极组件的可布置空间更大,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11.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在第一交叉位置和/或第二交叉位置处的第一非黏性面设置有第二粘接件。本方案中,能够使得电极组件位于第一交叉位置和/或第二交叉位置的部位能够被良好的防护。
12.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三粘接件覆盖第二角位以及第四角位。本方案中,使得电极组件的各个角位均能够被良好的保护,提升了电池的抗跌落性能。
13.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粘接件为热熔胶。本方案中,使得第二粘接件的粘接效果更好。
14.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电池。
15.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提供了第一粘接件以及第二粘接件,第二粘接件粘接于第一粘接件的第一非黏性面,且第一粘接件粘接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第二粘接件粘接壳体的内表面。这样,当电池跌落时,外壳变形带动第二粘接件位移,第二粘接件与第一粘接件之间产生一定的相对位移后带动第一粘接件,第一粘接件将动能传递至电极组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双面胶直接将动能传递至电极组件上的结构而言,本技术中,当电池摔落且外壳变形时,外壳拉扯第二粘接件,第二粘接件受到较大的拉扯力后,会与第一粘接件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故可以利用第一粘接件以及第二粘接件两者之间的位移而消耗一部分动能,进而使得电极组件受到的力减小,有效地防止了电极组件由于受到过大的拉扯力而损坏。即实施例中的电池具有更强的抗跌落性能。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正视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第一粘接件以及第二粘接件组合的正视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第一粘接件以及第二粘接件组合的侧视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第一粘接件以及第二粘接件组合的爆炸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第一粘接件以及第二粘接件组合的正视示意图;
22.图6是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第一粘接件以及第二粘接件组合的正视示意图;
23.图7是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第一粘接件以及第二粘接件组合的侧视示意图;
24.图8是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第一粘接件、第二粘接件、第三粘接件以及第四粘接件组合的正视示意图;
25.图9是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第一粘接件、第二粘接件、第三粘接件以及第四粘接件组合的正视示意图,其中,省去了位于第一交叉位置的第二粘接件;
26.图10是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第一粘接件、第二粘接件、第三粘接件以及第四粘接件组合的后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8.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9.电池包括外壳以及外壳内的电极组件,为了防止电极组件在外壳内晃动,电极组件与外壳采用双面胶粘接,当电池跌落时,外壳的变形易通过双面胶传导至电子组件,造成电极组件的破坏。
30.鉴于此,参见图1-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100,该电池100具有较强的抗跌落性能。具体地,该电池100包括壳体110、电极组件120、第一粘接件130以及第二粘接件140。
31.壳体110限定出容置腔,电极组件120设于壳体110的容置腔内。第一粘接件130包括彼此相对布置的第一黏性面131以及第一非黏性面132,即第一粘接件130为单面胶。第二粘接件140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黏性面141以及第三黏性面142,即第二粘接件140位双面胶。其中,第一黏性面131粘接于电极组件120的外表面,第二黏性面141粘接于第一非黏性面132,第三黏性面142粘接于壳体110的内表面。从而使得电极组件120被粘接于壳体110的内表面,使得在电池100轻微晃动时,电极组件120与壳体110的相对位置固定,两者不会产生相对晃荡。
32.现有技术中,直接利用双面胶将电极组件粘接于壳体的内表面时,外壳摔落变形后,外壳会通过双面胶拉扯电极组件,导致电极组件被破坏。本实施例中,当电池100摔落且外壳变形时,外壳拉扯第二粘接件140,第二粘接件140受到较大的拉扯力后,会与第一粘接件130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故可以利用第一粘接件130以及第二粘接件140两者之间的位移而消耗一部分动能,进而使得电极组件120受到的力减小,有效地防止了电极组件120由于受到过大的拉扯力而损坏。即本实施例中的电池100具有更强的抗跌落性能。
33.第一粘接件130的形状以及第二粘接件140的形状大小可以视实际需求而定。两者均可以呈规则的圆形、矩形或其它多边形等;两者也可以呈不规则形状。第二粘接件140可以粘接第一非黏性面132的部分区域,也可以完全覆盖第一非黏性面132。即沿垂直于第一黏性面131的方向观察,第二粘接件140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一粘接件130的面积,且第二粘接件140由第一粘接件130覆盖;第二粘接件140的面积也可以等于第一粘接件130,且两者位置重叠。一种特别地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130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粘接件140的面积,且第二黏性面141一部分区域与第一非黏性面132粘接,第二黏性面141的其他区域与电极组件120面向壳体110的表面粘接。
34.具体地,参见图2-5,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130呈长条形,且沿第一粘接件130的长度方向,第一非黏性面132粘接多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二粘接件140。即第一粘接件130对应粘接多个第二粘接件140,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大与壳体110内表面的粘接面积,使得电极组件120与壳体110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另一方面,各第二粘接件140间隔设置,使得各第二粘接件140与第一粘接件130位移时,具有足够的位移空间。
35.第一粘接件130在电极组件120面向壳体110的表面上的布置位置可以视实际需求而定,参见图6-图7,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130环绕电极组件120设置。第一粘接件130可以沿任意方向环绕电极组件120。而当第一粘接件130环绕电极组件120时,第一粘接件130经过电极组件120的多个表面,为了使电池100摔落时,电极组件120的各个面均能够被良好的防护,一种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20包括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壳体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三面以及第四面,第一面与第三面相对,第二面与第四面相对。第一面与第三面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二粘接件140,第二面与第四面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二粘接件140。本实施例中,电池100摔落且壳体110变形后,壳体110拉扯位于第一面与第三面之间的第二粘接件140,位于第一面以及第三面之间的第二粘接件140与第一粘接件130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电极组件120的第一面受到保护。同样地,当壳体110拉扯位于第二面以及第四面之间的第二粘接件140时,位于第二面以及第四面之间的第二粘接件140与第一粘接件130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电极组件120的第二面受到保护。
36.本技术人考虑到,电池100摔落时,壳体110的角位最易受到损坏,故需要对电极组件120的角位进行特别地保护。一种实施例中,参见,8-10,电极组件120包括主体部121和与主体部121电连接的极耳122,主体部121包括四个角位,四个角位依序分别为第一角位1211、第二角位1212、第三角位1213以及第四角位1214,且第一角位1211设置在第三角位1213的对角,第二角位1212设置在第四角位1214的对角。本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130覆盖第一角位1211以及第三角位1213。即第一粘接件130覆盖主体部121的对角位置,更便于第一粘接件130的布置,且使得第一粘接件130能够经过电极组件120的中部,能够对电极组件120进行良好的防护。
37.上述实施例中,主体部121基本呈规则的长方体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部121还可以呈其他异形结构,即主体部121还可以包括更多的角位。对应主体部121的具体结构,第一粘接件130还可以覆盖主体部121的其他角位。
38.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参见图8-10,电池100还可以包括第三粘接件150以及第四粘接件160。第三粘接件150包括彼此相对的第四黏性面以及第二非黏性面,第四粘接件160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五黏性面以及第六黏性面。第四黏性面粘接于电极组件120的外表面,第五黏性面粘接于第二非黏性面,第六黏性面粘接于壳体110的内表面。第三粘接件150的结构可以与第一粘接件130的结构基本相同,第四粘接件160的结构可以与第二粘接件140的结构基本相同。即本实施例中,采用多组单面胶加双面胶的组合来粘接电极组件120以及壳体110,使得电极组件120的防护位置更加全面,进一步地防止电极组件120被壳体110拉扯坏。
39.参见图8-10,第三粘接件150环绕电极组件120设置,且第三粘接件150与第一粘接件130在第一面处具有第一交叉位置170、在第二面处具有第二交叉位置180。于第一交叉位置170处,和/或于第二交叉位置180,第一黏性面131粘接于第二非黏性面。换句话说,一种实施例中,于第一交叉位置170,第一黏性面131粘接于第二非黏性面;另一种实施例中,于第二交叉位置180,第一黏性面131粘接于第二非黏性面;有一种实施例中,于第一交叉位置170,第一黏性面131粘接于第二非黏性面,且于第二交叉位置180,第一黏性面131粘接于第二非黏性面。上述各实施例中,在第一粘接件130以及第三粘接件150交叉的位置,位于内层的第三粘接件150的第二非黏性面均未连接第四粘接件160,使得第一交叉位置170和/或第二交叉位置180的厚度小,故电极组件120的可布置空间更大,提升了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40.参见图9,一种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电极组件120的可布置空间,第一粘接件130于第一交叉位置170和/或第二交叉位置180处断开,且第一粘接件130的端部与第三粘接件150与第一交叉位置170和/或第二交叉位置180的侧边连接。换句话说,第一粘接件130第一交叉位置170和/或第二交叉位置180未与第三粘接件150重叠,进一步提升了电极组件120的可布置空间,提升了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41.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对电极组件120的防护效果,参见图8以及图10,第一粘接件130在第一交叉位置170和/或第二交叉位置180处的第一非黏性面132设置有第二粘接件140。本方案中,能够使得电极组件120位于第一交叉位置170和/或第二交叉位置180的部位能够被良好的防护。
42.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参见图8-10,第三粘接件150覆盖第二角位1212以及第四角位1214。本方案中,使得电极组件120的各个角位均能够被良好的保护,提升了电池100的抗跌落性能。
43.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粘接件140为热熔胶。使得第二粘接件140的粘接效果更好。
44.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100。
4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
视为本技术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