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抛光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用轴套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2.抛光是指利用机械、化学或电化学的作用,使工件表面粗糙度降低,以获得光亮、平整表面的加工方法。是利用抛光工具和磨料颗粒或其他抛光介质对工件表面进行的修饰加工。抛光不能提高工件的尺寸精度或几何形状精度,而是以得到光滑表面或镜面光泽为目的,有时也用以消除光泽(消光)。
3.现有的汽车零部件加工用轴套抛光装置在使用时,一次只能对一副轴套进行加工抛光,使得对轴套的抛光的效率较低,且现有的汽车零部件加工用轴套抛光装置在使用时,对轴套的固定较为繁琐。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用轴套抛光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用轴套抛光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汽车零部件加工用轴套抛光装置的抛光效率较低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用轴套抛光装置,包括基台与连接机构,所述基台顶部与第一u型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u型箱顶部与支撑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与第一连接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外壁滑动连接第一滑动板,两个所述第一滑动板之间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侧壁插接抛光板;
6.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三转动杆、放置板、插接柱、梯形板、滑动柱、螺纹杆、第二连接板、第二滑动板、第二连接柱和插接板,所述第三转动杆与第一u型箱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杆与放置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板顶部与插接柱固定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基台底部与第二u型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u型箱内壁固定安装电机,所述电机与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与主动齿轮固定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基台顶部与第二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与从动齿轮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相啮合。
9.进一步地,所述插接柱内部空腔滑动连接梯形板,所述梯形板侧壁贴合滑动柱的一端,所述滑动柱的另一端延伸至插接柱外。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转动杆、放置板、插接柱螺纹连接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位于插接柱内部的一端与梯形板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三转动杆侧壁通孔的部分对称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转动杆通孔侧壁的滑槽滑动连接第二滑动板,所述第二滑动板一侧与第二连接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板的另一侧壁与插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插接板的另一端侧壁紧贴两个第二连接板。
12.通过本技术上述实施例,采用了连接结构,解决了现有的汽车零部件加工用轴套
抛光装置在使用时,对轴套的固定较为繁琐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4.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第一u型箱内部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2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基台,2、第一u型箱,3、支撑板,4、第一连接柱,5、第一滑动板,6、第一连接板,7、抛光板,8、电机,9、第二u型箱,10、第一转动杆,11、主动齿轮,12、第二转动杆,13、从动齿轮,14、第三转动杆,15、放置板,16、插接柱,17、滑动柱,18、梯形板,19、螺纹杆,20、第二连接板,21、第二滑动板,22、第二连接柱,23、插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0.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1.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2.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4.本实施例中的抛光装置可以适用于各种模具,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一种模具,本实施例中的抛光装置可以用来进行对如下模具抛光。
25.该模具,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模体和下模体,其中,上模体和下模体上均设有滞留槽,滞留槽与流入聚合物熔体的进口相连通;滞留槽与上模体和下模体形成的喷丝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模具采用衣架型熔体分配系统,聚合物熔体从进口流进,从模头的流体孔流出,按箭头形式聚合物熔体的流动路径,此种方式能保证聚合物熔体在模头长度方向上均匀流动,均匀分配流体。增加滞留槽,滞留槽设置在上模体和下模体上,使聚合物熔体有滞留时间并均一分配,起到滞留作用,上模体和下模体上分别开设有流体槽,流体槽与滞留槽相连通,流体槽与流入聚合物熔体的进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模具采用分体结构,便于加工装配,可很好清理微孔,能达到很高的加工精度(0.2mm-0.025mm),孔内光洁度可以达到0.8,孔内很方便做各种表面处理。喷丝质量远远高于现有技术的喷丝板,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喷头,由于采用分体拼接技术,很好的缩短加工周期,降低制造成本,省去对进口高速铣床的依赖及降低了细微钻孔的加工难度。
26.模体采用分体形式,上模体和下模体结合面上各自加工出微细的半凹槽,滞留槽使聚合物熔体有滞留时间并均一分配,起到滞留作用,半凹槽使聚合物熔体模头流出,然后上下模体贴合即可形成一排均匀分布的喷丝孔,连接方式是两销多钉,此种结构加工方式及对于模头清洁都比较方便,加工精度及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模具还包括与上模体和下模体相接的风刀组件,风刀组件上开设有与喷丝孔相连通的气腔,上模体和下模体连接方式是两销多钉,上模体和下模体与风刀组件的连接方式是多钉连接方式。
27.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用于对其他结构的模具抛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抛光装置进行介绍。
28.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用轴套抛光装置,包括基台1与连接机构,所述基台1顶部与第一u型箱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u型箱2顶部与支撑板3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板3之间与第一连接柱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4外壁滑动连接第一滑动板5,两个所述第一滑动板5之间与第一连接板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6侧壁插接抛光板7;
29.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三转动杆14、放置板15、插接柱16、梯形板18、滑动柱17、螺纹杆19、第二连接板20、第二滑动板21、第二连接柱22和插接板23,所述第三转动杆14与第一u型箱2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杆14与放置板15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板15顶部与插接柱16固定连接,便于通过连接机构的作用,在对轴套固定之后,通过第二连接柱22的作用,使得从动齿轮13可带动第三转动杆14和放置板15同时转动,进而带动轴套转动,通过抛光板7的作用,对转动的轴套进行抛光。
30.所述基台1底部与第二u型箱9固定连接,所述第二u型箱9内壁固定安装电机8,所述电机8与第一转动杆1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10的另一端与主动齿轮11固定连接,所述基台1顶部与第二转动杆1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12的另一端与从动齿轮13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齿轮13与主动齿轮11相啮合,便于在电机8的作用下,使得电机8带动第一转动杆10和主动齿轮11转动,进而带动从动齿轮13转动,所述插接柱16内部空腔滑动连接梯形板18,所述梯形板18侧壁贴合滑动柱17的一端,所述滑动柱17的另一端延伸
至插接柱16外,便于滑动的梯形板18带动滑动柱17滑动,使得滑动柱17紧贴轴套内壁,进而完成对轴套的固定,所述第三转动杆14、放置板15、插接柱16螺纹连接螺纹杆19,所述螺纹杆19位于插接柱16内部的一端与梯形板18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19的另一端穿过第三转动杆14侧壁通孔的部分对称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20,所述第三转动杆14通孔侧壁的滑槽滑动连接第二滑动板21,所述第二滑动板21一侧与第二连接柱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板21的另一侧壁与插接板2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插接板23的另一端侧壁紧贴两个第二连接板20,便于工作人员通过逆时针转动螺纹杆19,使得螺纹杆19螺纹向下推动的同时带动梯形板18向下滑动,向下螺纹推动的螺纹杆19带动第二连接板20移动,向下平移的第二连接板20带动插接板23、第二滑动板21和第二连接柱22向下滑动,使得向下滑动的第二连接柱22插入从动齿轮13顶部盲孔,进而便于从动齿轮13的转动带动第三转动杆14同时转动,使得放置板15顶部的轴套同时转动。
3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本技术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在使用时均外接连通电源和控制开关,首先检查整个装置的各个器件是否可以正常工作,在各个器件均可以正常时,工作人员将轴套放在放置板15顶部,使得插接柱16位于轴套内壁,然后工作人员通过逆时针转动螺纹杆19,使得螺纹杆19螺纹向下推动的同时带动梯形板18向下滑动,滑动的梯形板18带动滑动柱17滑动,使得滑动柱17紧贴轴套内壁,进而完成对轴套的固定,向下螺纹推动的螺纹杆19带动第二连接板20移动,向下平移的第二连接板20带动插接板23、第二滑动板21和第二连接柱22向下滑动,使得向下滑动的第二连接柱22插入从动齿轮13顶部盲孔,在电机8的作用下,使得电机8带动第一转动杆10和主动齿轮11转动,进而带动两个从动齿轮13转动,使得两个放置板15顶部放置的轴套均开始转动,然后工作人员通过推动第一滑动板5,进而使得抛光板7对转动的轴套表面进行抛光,进而提升整个装置的抛光效率。
32.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33.1.通过连接机构的设置,工作人员通过逆时针转动螺纹杆,使得螺纹杆螺纹向下推动的同时带动梯形板向下滑动,滑动的梯形板带动滑动柱滑动,使得滑动柱紧贴轴套内壁,进而完成对轴套的固定,使得固定较为方便快捷;
34.2.通过主动齿轮的设置,第一转动杆带动主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两个从动齿轮转动,向下平移的第二连接板带动插接板、第二滑动板和第二连接柱向下滑动,使得向下滑动的第二连接柱插入从动齿轮顶部盲孔,进而两个放置板顶部放置的轴套均开始转动,进而提升整个装置的抛光效率。
35.电机8采用的是57blf-1230nbb型号的电机。
36.涉及到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和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技术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3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