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遮阳篷,尤其涉及一种遮阳系统中,安装在百叶上的太阳能板产生的电能传输到蓄电池上的电能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2.户外遮阳篷被安装在阳台、庭院或公共休闲场所,可遮挡雨水或强烈光照。
3.公告号为cn207377446u的光伏太阳能百叶窗,转板的上下端面上嵌设了光伏太阳能板。
4.公告号为cn213144337u的遥控式太阳能百叶窗,窗框上安装有若干微型电机,微型电机上安装有叶片,叶片上安装有双面光伏板。
5.申请公布号为cn112267813a的折叠型太阳能窗帘充电系统;申请公布号为 cn112302510a的太阳能百叶窗。
6.有一种遮阳篷,包括支承立柱和梁体单元,梁体单元内设有多个可翻转的百叶,百叶上安装有太阳能板,需要将太阳能板所产生的电能收集到蓄电池中。
7.由于太阳能板跟随百叶转动,为了使太阳能板无论是平铺或倾斜时,均能及时将产生的电能输入到蓄电池中,需要一套开发一套输送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8.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能输送系统,从太阳能板引出的导线通过导电环、拼接而成的输电轨输送蓄电池中去;到进一步地提供一种具有所述电能输送系统的遮阳系统。
9.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电能输送系统,包括蓄电池、沿遮阳篷横梁延伸铺设的输电轨和多个太阳能板,所述的所有太阳能板所产生的电能通过输电轨传输至所述蓄电池;
10.每个太阳能板产生电能通过第一导线连接到导电环上;
11.所述的输电轨包括多段相互拼接且电导通的输电单元;所述输电单元包括绝缘基体和嵌设在所述绝缘基体内的至少一根金属导线;
12.所述每个绝缘基体上设有一置入所述导电环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与所述金属导线一体成型的内接头,所述内接头与所述导电环接触连接。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电能输送系统还包括连接于百叶与输电轨之间的多个轴组件,所述轴组件包括具有中心穿线孔的轴,所述导电环套在所述轴上,所述轴上开设有供第一导线穿过的线槽。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绝缘基体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金属导线沿绝缘基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金属导线的第一端部露出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第一接头;所述金属导线的第二端部露出于第二端面形成第二接头;
15.相邻两段输电单元拼接时,上一个金属导线的第二端面上的第二接头与下一个金
属导线上的第一端面上的第一接头电连接。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绝缘基体为塑料条,所述金属导线注塑在所述塑料条内。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金属导线包括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所述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平行设置在所述绝缘基体内。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接头呈下弯折构件;所述第二接头呈上弯折构件;
19.所述下弯折构件与所述上弯折构件相互勾合连接。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输电轨上的最后一个输电单元上的第二接头通过第二导线与蓄电池连接。
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导电环包括正极导电环和负极导电环,所述正极导线与正极导电环相连,负极导线与负极导电环相连。
2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轴组件包括轴套,所述轴套套在所述轴外,所述轴套上设有开槽,所述导电环套在所述轴套外。
23.另一主题:遮阳系统,包括支撑组件、框架、百叶及所述电能输送系统。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输电轨设有供导电环置入的凹槽,且输电轨内的铺设的金属导线与导电环电连接,太阳能板通过第一导线与导电环连接,可避免因太阳能板转动导致的导线缠绕;当导电环与输电轨凹槽内的内接头连接后电路连通,在搭建遮阳篷时,便于快速组装,从而实现将太阳能板产生的电能通过输电轨传输至蓄电池内;同时输电轨由多个输电单元拼接而成,避免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导致因过长而断裂。
附图说明
25.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26.图1为遮阳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百叶、太阳能板与轴组件的示意图;
28.图3为百叶与框架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29.图4为支撑组件与框架的局部示意图;
30.图5为输电轨的侧面结构剖视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c处放大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放大图;
33.图8为轴组件的结构拆解示意图;
34.图9为输电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输电单元与轴组件的示意图;
36.图11为金属导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9.如图1所示,遮阳系统100,包括支撑组件10、框架20、百叶30及电能输送系统。框架20安装在支撑组件10上部,百叶30可翻转地安装在框架20上。电能输送系统布置在遮阳系统100内,其具体布置结构如下:
40.如图3至图所示,电能输送系统200,包括蓄电池201、沿遮阳篷横梁延伸铺设的输电轨202和多个太阳能板203。所有太阳能板203产生的能量通过输电轨202传输至蓄电池201内。
41.具体而言,每个太阳能板203产生电能通过第一导线s1连接到导电环60上。输电轨202包括多段相互拼接且电导通的输电单元e;输电单元e包括绝缘基体e1和嵌设在绝缘基体e1内的金属导线e2。拼接式的输电轨,可避免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导致因输电轨过长而断裂。
42.导电环60的使用,在搭建遮阳篷时,电能输送装置200的组装会比较方便;另可避免因太阳能板203转动导致的导线缠绕。
43.其中,与太阳能板203直接连接的第一导线s1包括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
44.每个绝缘基体e1上设有一置入导电环60的凹槽e3,如图11所示,凹槽e3内设有与金属导线e2一体成型的内接头e4,内接头e4与导电环60接触连接。
4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输电轨202设有供导电环60置入的凹槽e3,且输电轨202 内的铺设的金属导线e2与导电环60电连接,太阳能板203通过第一导线s1与导电环 60连接,当导电环60与凹槽e3内的内接头e4连接后电路连通,从而实现将太阳能板 203产生的电能通过输电轨202传输至蓄电池201内。
46.电能输送系统200还包括连接于百叶30与输电轨202之间的多个轴组件40,如图 8所示,轴组件40包括具有中心穿线孔的轴41,导电环60套在轴41上,轴41上开设有供第一导线s1穿过的线槽h1。
47.对于轴组件40的具体结构而言,如图3和图8所示,轴组件40还包括轴套42,轴套42套在轴41外,轴套42上设有开槽h2,导电环60套在轴套42外。
48.线槽h1和开槽h2可便于导线穿梭以与轴组件40的整体结构相互适配。
49.如图9所示,绝缘基体e1包括第一端面e1a和第二端面e1b;金属导线e2沿绝缘基体e1的长度方向延伸,金属导线e2的第一端部露出于第一端面e1a形成第一接头k1;金属导线e2的第二端部露出于第二端面e1b形成第二接头k2。
50.如图5和图6所示,相邻两段输电单元e拼接时,上一个金属导线e2的第二端面上的第二接头k2与下一个金属导线e2上的第一端面上的第一接头k1电连接。
51.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二接头k2呈下弯折构件;第一接头k1呈上弯折构件;下弯折构件与上弯折构件相互勾合连接。以提高第一接头k1和第二接头k2直接的连接牢固性。当然也可以是第一接头k1呈下弯折构件;第二接头k2呈上弯折构件。
52.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绝缘基体e1为塑料条,金属导线e2注塑在塑料条内。
53.如图9所示,金属导线e2包括正极导线f1和负极导线f2,正极导线f1和负极导线f2平行设置在绝缘基体e1内。
54.如图4所示,输电轨202上的最后一个输电单元e上的第二接头k2通过第二导线 s2与蓄电池201连接。
55.导电环60包括正极导电环61和负极导电环62,与正极导线f1相连的为正极导电环61,与负极导线f2相连的为负极导电环62。
56.实际安装时,太阳能板203连接的第一导线s2也包括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正极导线与正极导电环61连接,负极导线与负极导电环62连接,继而将导电环60放入对应的凹槽e3内,以使正极导电环61与对应的内接头e4电连接,负极导电环62与对应的内接头e4电连接。
57.进一步地,正极导电环61与金属导线e2的正极导线f1导通,负极导电环62与金属导线e2的负极导线f2导通;继而再通过与金属导线e2连接的第二导线s2与蓄电池 201连接,最终实现将太阳能板203产生的能量传输给蓄电池201的技术效果。
58.优选地,该内接头e4为易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以实现电导通效果。
5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能输送系统及遮阳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