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承板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allin2022-07-13  164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楼承板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2.楼承板又称为压型钢板,如图3所示,该图为楼承板剖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楼承板底部等间距间隔地向上凸出,从而使得楼承板底部形成多个等间距排布的压型槽3,楼承板可用于直接铺设到楼层结构中并当作现浇楼板的底模,之后施工人员可以在楼承板上绑扎施工钢筋,之后直接在楼承板上浇筑混凝土,楼板固接后,楼承板不用取下,可直接作为楼层结构的一部分。
3.因此在将楼承板铺设到楼层之前,施工人员需要将楼承板提升并运输到楼层上,现有技术有采用吊架将楼层板吊运至楼层上,吊架一般由纵横杆件固定焊接而成,具有一定的空间体积,当不需要对楼承板进行提升运输时,现有技术中的吊架占据施工现场一定的空间资源,一方面占据空间,另一方面不便于施工人员对吊架进行转移和放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楼承板提升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吊运楼承板的吊架占据一定的空间资源,不便于转移和放置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楼承板提升装置,包括:
7.伸缩杆,该伸缩杆水平,该伸缩杆靠近两端处分别铰接一根连接杆,两根连接杆相对且两者均可转动到竖直,伸缩杆上设有两个当两根连接杆转动到竖直时分别用于将两根连接杆与伸缩杆相对锁定的锁定件;
8.安装杆,安装杆为两根,两根该安装杆分别对应与两根连接杆铰接,两根安装杆相对且两者均位于两根连接杆相对的内侧,两根安装杆均可转动到与伸缩杆垂直,且每根连接杆上均设有当安装杆转动到与伸缩杆垂直时用于将连接杆、安装杆相对锁定的锁定组件,每根安装杆上均固定多根分别用于一一对应插接至楼承板结构中的多个压型槽的插接杆。
9.工作原理:
10.当需要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叠放到一起的多片楼承板进行吊运时,施工人员首先分别转动两根所述连接杆,从而使连接杆转动到竖直,之后借助所述锁定件将连接杆相对锁定到所述伸缩杆上。
11.之后施工人员转动所述安装杆,直到将安装杆转动到与所述伸缩杆垂直,然后施工人员借助所述锁定组件将安装杆和连接杆相对锁定。
12.然后施工人员伸缩调节所述伸缩杆,从而调节两根连接杆的间距,然后施工人员借助吊运机具将伸缩杆、连接杆和安装杆从叠放在一起的多片楼承板上方落下,持续下落,此时两根安装杆位于叠放在一起的多片楼承板的两侧,直到本实用新型下落至两根安装杆
上的多根所述插接杆均能够从位于最下方的楼层板的两侧插接至该块楼承板结构中的多个所述压型槽内。
13.然后施工人员调节伸缩杆,从而使伸缩杆收缩,此时伸缩杆带动两根连接杆相对靠近,从而两根连接杆带动安装杆相对靠近,此时能够使插接杆牢固地插接至所述压型槽内。
14.之后施工人员借助吊运机具对所述伸缩杆起吊,直到吊运至合适的放置地点,当需要将楼承板卸下时,施工人员只需要调节伸缩杆使伸缩杆伸出,此时两根安装杆相对远离,进而能够使安装杆上的插接杆从所述压型槽中脱离。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6.本实用新型中,当本实用新型结构闲置或者需要转移时,施工人员可以先将所述安装杆转动收纳到连接杆上,最后施工人员再将安装杆和连接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转动,从而使安装杆和连接杆转动收纳到所述伸缩杆上,该种方式能够节约本实用新型结构闲置时的放置空间,并且也方便施工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结构进行转移。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安装杆和插接杆装配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楼承板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锁定件1、安装杆2、压型槽3、插接杆4、第一空腔杆5、第一穿设杆6、第一螺纹孔7、第一螺栓8、安装块9、丝杆10、压紧板11、弹性橡胶垫12、第二空腔杆13、第二穿设杆14、第二螺纹孔15、第二螺栓16、吊环17、转轴18、转动杆19、第一连接块20、第二连接块21、第三螺栓22。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2.如图1所示,一种楼承板提升装置,包括:
23.伸缩杆,该伸缩杆水平,该伸缩杆靠近两端处分别铰接一根连接杆,两根连接杆相对且两者均可转动到竖直,伸缩杆上设有两个当两根连接杆转动到竖直时分别用于将两根连接杆与伸缩杆相对锁定的锁定件1;
24.安装杆2,安装杆2为两根,两根该安装杆2分别对应与两根连接杆铰接,两根安装杆2相对且两者均位于两根连接杆相对的内侧,两根安装杆2均可转动到与伸缩杆垂直,且每根连接杆上均设有当安装杆2转动到与伸缩杆垂直时用于将连接杆、安装杆2相对锁定的锁定组件,如图2所示,每根安装杆2上均固定多根分别用于一一对应插接至楼承板结构中的多个压型槽3的插接杆4。
25.如图1所示,所述伸缩杆包括水平的第一空腔杆5和穿设在第一空腔杆5内的第一穿设杆6,该第一穿设杆6伸出第一空腔杆5外且其可沿第一空腔杆5水平滑动,所述第一穿设杆6上开有一排沿第一穿设杆6轴向分布的第一螺纹孔7,所述第一空腔杆5上螺纹连接一根可与任一第一螺纹孔7螺纹连接的第一螺栓8,其中一根连接杆与第一空腔杆5铰接,另一根连接杆与所述第一穿设杆6铰接,伸缩杆的该种结构方式不仅结构简单,并且方便施工人
员调节所述伸缩杆的长度。所述伸缩杆上固定一个吊环17,施工人员借助所述吊环17对本实用新型结构进行吊运,吊环17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的完善和完整。
26.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空腔杆5一侧固定一块安装块9,该安装块9上穿设一根竖向且与其螺纹连接的丝杆10,该丝杆10底部固定一块水平的压紧板11,该压紧板11位于两根连接杆之间,当两根所述安装杆2上的插接杆4从楼层板的两侧插接至压型槽3内之后,施工人员对伸缩杆进行收缩,从而使插接杆4牢固的插接至压型槽3内,之后施工人员旋进所述丝杆10,丝杆10带动压紧板11对叠放在一起的楼承板的顶部进行挤压,从而压紧板11与插接杆4进行配合能够对叠放在一起的多片楼承板进行夹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吊运过程中的安全性。所述压紧板11底部固定一块弹性橡胶垫12,该弹性橡胶垫12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对所述楼承板进行保护。
27.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二空腔杆13和穿设在第二空腔杆13内的第二穿设杆14,第二穿设杆14伸出第二空腔杆13,且两根第二穿设杆14均与所述伸缩杆铰接,第二穿设杆14可与第二空腔杆13相对滑动,所述第二穿设杆14上开有一排沿第二穿设杆14轴向分布的第二螺纹孔15,所述第二空腔杆13上螺纹连接一根可与任一第二螺纹孔15螺纹连接的第二螺栓16,两根所述安装杆2分别一一对应与两根所述第二空腔杆13铰接。
28.连接杆的该种设置方式,施工人员可以调节所述连接杆的长度,从而能够对叠放高度较高的多片楼承板进行吊运,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结构可吊运的楼承板总量。
29.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空腔杆5和第一穿设杆6上均设有一根水平的转轴18,两根该转轴18均与所述第一空腔杆5垂直,两根第二穿设杆14分别对应与两根所述转轴18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锁定件1均为螺纹杆结构,其中一个锁定件1与第一空腔杆5螺纹连接且该锁定件1与设于第一空腔杆5上的转轴18螺纹连接,此时所述第二穿设杆14和第二空腔杆13与所述伸缩杆垂直,另一个锁定件1与第一穿设杆6螺纹连接且该锁定件1与设于第一穿设杆6上的转轴18螺纹连接,此时与第一穿设杆6连接的所述第二穿设杆14和第二空腔杆13与所述伸缩杆垂直。
30.如图1所示,所述安装杆2上固定一根转动杆19,该转动杆19穿设在第二空腔杆13上且其可相对第二空腔杆13转动,所述转动杆19上固定有第一连接块20,所述锁定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空腔杆13上的第二连接块21和第三螺栓22,该第三螺栓22穿设过第二连接块21且两者螺纹连接,且第三螺栓22与所述第一连接块20螺纹连接,此时所述安装杆2与所述第二空腔杆13垂直。该种锁定方式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操作简单。
31.工作原理:
32.当需要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叠放到一起的多片楼承板进行吊运时,施工人员首先分别转动两根所述连接杆,从而使连接杆转动到竖直,之后借助所述锁定件1将连接杆相对锁定到所述伸缩杆上。
33.之后施工人员转动所述安装杆2,直到将安装杆2转动到与所述伸缩杆垂直,然后施工人员借助所述锁定组件将安装杆2和连接杆相对锁定的,当将安装杆2转动到与所述连接杆垂直后,施工人员旋进所述第三螺栓22,从而使第三螺栓22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块20和第二连接块21螺纹连接。
34.然后施工人员通过第一空腔杆5和第一穿设杆6的配合伸缩调节所述伸缩杆,从而
调节两根连接杆的间距,然后施工人员借助吊运机具将伸缩杆、连接杆和安装杆2从叠放在一起的多片楼承板上方落下,持续下落,此时两根安装杆2位于叠放在一起的多片楼承板的两侧,直到本实用新型下落至两根安装杆2上的多根所述插接杆4均能够从位于最下方的楼层板的两侧插接至该块楼承板结构中的多个所述压型槽3内。
35.然后施工人员调节伸缩杆,从而使伸缩杆收缩,此时伸缩杆带动两根连接杆相对靠近,从而两根连接杆带动安装杆2相对靠近,此时能够使插接杆4牢固地插接至所述压型槽3内。
36.之后施工人员旋进所述丝杆10,使丝杆10带动压紧板11向下移动,直到压紧板11上的弹性橡胶垫12能够将叠放在一起的楼承板压紧在插接杆4上即可。
37.之后施工人员借助吊运机具并通过吊环17对所述伸缩杆起吊,直到吊运至合适的放置地点,当需要将楼承板卸下时,施工人员只需要调节伸缩杆使伸缩杆伸出,此时两根安装杆2相对远离,进而能够使安装杆2上的插接杆4从所述压型槽3中脱离。
38.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8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