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allin2022-07-13  167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中国专利cn202120214844.1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前模组件和后模组件。前模组件包括:前模座和前模仁。前模座设有贯穿前模仁的注料管。前模仁设有前成型槽。后模组件包括:底座、后模座、后模仁、推板、第一顶出件、以及第二顶出件。后模仁设有与前成型槽相对设置的后成型槽。推板设有对接注料管的流道。流道的一端从内向外延伸以连通后成型槽。且流道连接后成型槽的一端的开口宽度小于后成型槽的宽度。上述注塑模具,设置活动的推板将流道与产品成型腔分割,采用二次顶出的方式,第一次顶出将产品与水口与后模仁脱模,接着利用流道的潜水道设计,第二次顶出将产品与水口分离,从而连续地完成了产品的脱模和去水口处理,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采用该实用新型虽然可以解决了在产品脱模后,还需要对产品进行去水口处理的工序,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下降的技术问题,但是该专利采用潜水道的方式进行处理注塑成型的水口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注塑产品,潜水道去处产品的水口的基本原理是在产品的侧表面形成一牛角或羊角状的水口,利用该水口的出水口的口径较小的原理,通过动模具脱模后,由于产品与水口的连接处的水口口径较小,此处的粘度较低,因此,可以轻易的将产品与水口进行分离,但是采用此种方案仅仅是适用于产品的厚度较厚的产品,若是产品的厚度较薄,此时,羊角状或牛角状的水口的口径基本和产品的厚度相等,当动模具脱模后,该水口是不能轻易从产品上脱离的,并且,采用羊角状或牛角状的水口还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该羊角状的水口是与模具的型腔连通的,羊角状的水口的孔径较小,即进入模具型腔内的压强较大,容易使得产品在成型之后,产品的外表面出现喷流痕的情况,从而影响产品的美观;
4.为此,急需解决现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以解决任何厚度的注塑产品均能在产品脱模后也能自动的切除水口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注塑机上设有动力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移动件、第二移动件、第三移动件、第二固定件和弹性件,其中:
7.第一固定件,固定设置在注塑机上;
8.第二固定件,固定设置在注塑机上,且和第一固定件相对设置,其上开设有进水口;
9.第一移动件,动力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件在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之间做定向往复运动,第三移动件上设有凸起部;
10.第二移动件,在第一移动件上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所述第二移动件能够被第一移动件推动,使得所述第二移动件在所述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往复运动,且第二移动件与第一固定件选择性抵接;
11.第三移动件,在第二固定件上具有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所述第三移动件能够被第二移动件推动从而压缩弹性件,使得所述第三移动件位于所述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上,弹性件复位使得第三移动件位于所述第三工位上,所述第三移动件上开设有型腔和分水口,型腔、分水口以及所述进水口依次连通,凸起部选择性的伸入到所述型腔内;
12.第一移动件、第二移动件、第三移动件均设置在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之间。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第一移动件包括第一板和凸块,其中:
15.第一板,从左到右依次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其中第二孔的孔径分别大于第一孔的孔径和第三孔的孔径;
16.凸块,为所述凸起部,并固定设置在第一板上;
17.另外,所述第二移动件包括第二板、第一杆和第三板,其中:
18.第二板,设置在第二孔内,并分别选择性的与第二孔的左侧壁、右侧壁以及第一固定件抵接;
19.第一杆,穿过第三孔,并与第二板固定连接;
20.第三板,与第一杆固定连接,凸块穿过第三板并与第三板动密封连接;
21.当第一板与第二孔的右侧壁抵接时,第二移动件位于第一工位,当第一板与第二孔的左侧壁抵接时,所述第二移动件位于第二工位;
22.此外,第一板和第三板上均开设有导向孔。
2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4.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四板、第五板和第二杆,其中:
25.第四板,进水口开设在第四板上,固定设置在所述注塑机上;
26.第五板,垂直固定设置在第四板上,其上开设有滑槽;
27.第二杆,垂直固定设置在第四板上,第二杆和第五板设置在第四板的同侧;
28.另外,所述第三移动件包括第六板和滑杆,其中:
29.第六板,其上开设有阶梯孔,型腔和分水口开设在第六板上,第二杆穿过阶梯孔,并选择性的穿过导向孔,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阶梯孔以及第四板固定连接;
30.滑杆,固定设置在第六板上,并滑动设置在滑槽内;
31.当第三板与第六板相互抵接时,第三移动件位于第三工位,当第六板和第四板相互抵接时,第三移动件位于第四工位。
3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33.所述型腔采用拔模设计,所述型腔的最小拔模面和所述分水口相互连通。
3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35.所述型腔的最小拔模面上设有螺纹,与型腔的最小拔模面相对的凸起部的外表面同样设有螺纹。
3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37.所述分水口内设有多个折弯面。
3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39.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分水口的连通处不位于分水口的端部,所述型腔和所述分水口的连通处也不位于分水口的端部。
4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41.所述分水口包括出水口和分流道,所述分流道和进水口相互连通,所述出水口和分流道相互连通,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型腔相互连通,所述出水口的口径采用渐变设计,所述出水口与型腔相互连通的口径为所述出水口的最大口径。
4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43.(一)(1)合模:动力件驱动第一移动件向右移动,第一移动件带动第二移动件移动,直至第二移动件与第三移动件相互抵接,此时,第三移动件位于第三工位上,第一移动件继续朝向第二固定件移动,直至第三移动件和第二固定件相互抵接,此时,第三移动件位于第四工位上,且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第一移动件继续移动,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之间发生错位,直至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的另一面发生抵接此时,第二移动件位于第二工位上,且第一移动件的凸起部位于型腔内,合模完成;
44.(2)注塑:往第二固定件的进水口内注射熔融物料,熔融物料经过进水口和分水口从而进入到型腔内,型腔内的熔融物料经过冷凝从而成型为注塑产品;
45.(3)开模:动力件驱动第一移动件向左运动,此时,弹性件会推动第三移动件始终抵接着第二移动件向左运动,此时,完成了进水口内的注塑水口和分水口的注塑水口相互脱离,当弹性件将第三移动件推动到第三工位时,动力件继续拉动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向左运动,此时,第三移动件不会随着第一移动件的移动而移动,由于分水口和型腔的连接处的应力较为集中,因此,当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向左移动,第三移动件不动时,分水口内的注塑水口和型腔内的注塑件就能实现自动切断,此时注塑件随着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继续向左运动,直至第二移动件和第一固定件相互抵接时,第一移动件继续向左运动,此时,第一移动件可相对于第二移动件移动,粘粘在第一移动件上的注塑件在第二移动件(此时相当于挡板)的隔挡的作用下,脱离第一移动件,第一移动件直至运动到和第二移动件的另一面相互抵接,此时,第二移动件位于第一工位上;
46.综上,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任何厚度的注塑产品均能在产品脱模后也能自动的切除水口的技术问题,同时采用此种方法也可有效的将注塑件顶出。
47.(二)在上述(一)的实施方案中,虽然可以解决任何厚度的注塑产品均能在产品脱模后也能自动的切除水口节约生产工艺的问题,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会存在注塑产品在脱模的过程中,由于产品和第二移动件的粘度较低,从而导致第二移动件在于第三移动件发生相对移动时,注塑产品直接脱离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上,即产品会直接停留在型腔内,从而达不到自动切除水口的目的,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将型腔采用拔模设计,从而减小注塑产品和型腔侧壁的粘度,最终有利于第二移动件在于第三移动件发生相对移动时,注塑产品能够脱离型腔内,另外,通过在型腔的最小拔模面上设有螺纹,与型腔的最小拔模面相对的凸起部的外表面同样设有螺纹,同样有助于第二移动件在于第三移动件发生相对移动时,注塑产品能够脱离型腔内。
48.(三)在上述(一)和(二)的实施方案中,虽然能够解决注塑产品能够脱离型腔内的
技术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出现注塑产品在脱离型腔后,分水口内的注塑件也会随着注塑产品的移动而移动,即不会切断分水口,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将分水口内设置多个折弯面,从而使得在切断分水口时,由于折弯面的存在,使得分水口内的塑料件能够有效的停留在其内,最终达到有效切除分水口的目的。
49.(四)上述实施方案虽然能够解决自动切断水口的问题,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会存在产品在成型后其表面存在雾气痕的问题,而雾气痕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产品在成型的过程中其固化皮肤层(与模具接触的熔融物料)和流动芯层产生的速度较快,从而使得流动芯层在固化层上不断的拉扯从而产生剪切应力,最终使得产品上形成裂痕,在此过程中还会产生微量的瓦斯气,当该瓦斯气和裂痕附着在产品上时,就会出现雾斑,由于出水口为分水口内最为狭窄的地方,因此,此处的剪切力最大,为了防止雾气痕的产生,通过改变出水口的口径(即出水口的口径采用渐变设计,出水口与型腔相互连通的口径为出水口的最大口径),从而减小浇口处的剪切力,进而达到防止产品上雾气痕的产生。
50.(五)在上述的实施方案中,虽然解决了自动切除水口以及产品造型时产品上有雾气痕的技术问题,但是还会存在产品在成型后其表面存在喷流痕的问题,而喷流痕产生的原因是在型腔填充初期由于型腔内没有熔融的物料,浇口处喷射的物料由于没有阻力会径直的往前冲,此时,前端的塑料停下时,后端的塑料会持续的向前推挤,当前端与后端无法相互熔接时,就会出现不规则的蛇形纹状(喷流痕),因此为了减少喷流痕,可以通过减少出水口的喷射速度(即减少出水口的喷射压强),具体而言,出水口的口径采用渐变设计,出水口与型腔相互连通的口径为出水口的最大口径,从而达到减小浇口处的喷射压强的目的,此外,通过进水口与分水口的连通处不位于分水口的端部,型腔和分水口的连通处也不位于分水口的端部从而起到为进水口分流的作用,从而减少出水口的压强,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从而达到防止产品的外表面出现喷流痕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5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注塑模具的第一状态图;
5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注塑模具的第二状态图。
53.图中:1、第一固定件;2、第一移动件;21、第一板;211、第一孔;212、第二孔;213、第三孔;22、凸块;3、第二移动件;31、第二板;32、第一杆;33、第三板;331、导向孔;4、第三移动件;41、第六板;411、型腔;412、分水口;4121、出水口;4122、分流道;413、阶梯孔;42、滑杆;5、第二固定件;51、第四板;511、进水口;52、第五板;521、滑槽;53、第二杆;6、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5.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
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5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8.实施例1:
5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请参阅图1所示,并结合图2所示,包括第一固定件1、第一移动件2、第二移动件3、第三移动件4、第二固定件5和弹性件6,其中:
60.第一固定件1,具体为一立方块结构,其固定设置在注塑机内的左侧壁上。
61.第二固定件5,包括第四板51、第五板52和第二杆53,其中:第四板51上开设有进水口511,第四板51固定设置在注塑机内的右侧壁上;第五板52垂直固定设置在第四板51的左侧上,第五板52上开设有贯穿的滑槽521;第二杆53垂直固定设置在第四板51的左侧上,第二杆53位于第五板52的下方。
62.第一移动件2,包括第一板21和凸块22,其中:第一板21从左到右依次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孔211、第二孔212和第三孔213,其中第二孔212的孔径分别大于第一孔211的孔径和第三孔213的孔径;凸块22固定设置在第一板21的右侧,第一板21的右侧开设有导向孔331,第一移动件2的横截面为凹形设计。
63.第二移动件3,包括第二板31、第一杆32和第三板33,其中:第二板31设置在第二孔212内,并可分别选择性的与第二孔212的左侧壁、右侧壁以及第一固定件1抵接;第一杆32穿过第三孔213并与第二板31固定连接;第三板33与第一杆32固定连接,凸块22穿过第三板33,并与第三板33动密封连接(在凸块22上设置硅胶垫圈即可实现,动密封在于防止型腔411内的熔融物料流入到凸块22和第三板33的间隙内);此外,第三板33上开设有贯穿的导向孔331,第二移动件3的横截面为工形设计。
64.第三移动件4,包括第六板41和滑杆42,其中:第六板41上开设有贯穿的阶梯孔413,且第六板41的左侧开设有型腔411,第六板41的右侧开设有分水口412,型腔411和分水口412相互连通,第二固定件5的进水口511和分水口412选择性连通,第二固定件5的第二杆53穿过阶梯孔413,并选择性的穿过导向孔331,弹性件6(即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阶梯孔413的阶梯面以及第四板5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滑杆42固定设置在第六板41的顶部,并滑动设置在滑槽521内。
65.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66.合模(图1

图2):动力件(固定设置在注塑机内的左侧壁上的气缸)驱动第一板21向右移动,由于第一板21的凸台和第三板33动密封连接,因此,第一板21带动第二移动件3移动,直至第二移动件3的第三板33的右侧与第六板41的左侧相互抵接,此时,第六板41位于第三工位上,第一板21继续朝向第二固定件5的第四板51移动,直至第三移动件4的第六板41的右侧和第二固定件5的第四板51的左侧相互抵接,此时,第六板41位于第四工位上,且弹性件6处于压缩状态,第一板21继续向右移动,此时,第一移动件2和第二移动件3之间
发生错位,直至第一移动件2和第二移动件3的另一面发生抵接(即第二板31从第二孔212的右侧移动到第二孔212的左侧),此时,第二移动件3的第三板33位于第二工位上,且第一移动件2的凸块22位于型腔411内,合模完成,请参阅图2所示;
67.注塑:往第二固定件5的进水口511内注射熔融物料,熔融物料经过进水口511和分水口412从而进入到型腔411内,型腔411内的熔融物料经过冷凝从而成型为注塑产品;
68.开模(图2

图1):动力件驱动第一移动件2的第一板21向左运动,此时,弹性件6会推动第三移动件4始终抵接着第二移动件3的第三板33向左运动,此时,完成了进水口511内的注塑水口和分水口412的注塑水口相互脱离,当弹性件6将第三移动件4推动到第三工位时,动力件继续拉动第一移动件2和第二移动件3向左运动,此时,第三移动件4不会随着第一移动件2的移动而移动,由于分水口412和型腔411的连接处的应力较为集中,因此,当第一移动件2和第二移动件3向左移动,第三移动件4不动时,分水口412内的注塑水口和型腔411内的注塑件就能实现自动切断,此时注塑件随着第一移动件2和第二移动件3继续向左运动,直至第二移动件3的第二板31的左侧和第一固定件1的右侧相互抵接时,第一移动件2继续向左运动,此时,第一移动件2可相对于第二移动件3移动,粘粘在第一移动件2的凸块22上的注塑件在第二移动件3(此时相当于挡板)的隔挡的作用下,脱离第一移动件2,第一移动件2直至运动到和第二移动件3的另一面相互抵接(即第二板31从第二孔212的左侧移动到第二孔212的右侧),此时,第二移动件3位于第一工位上;
69.综上,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任何厚度的注塑产品均能在产品脱模后也能自动的切除水口的技术问题,同时采用此种方法也可有效的将注塑件顶出。
70.实施例2:
71.在实施例1中,虽然可以解决任何厚度的注塑产品均能在产品脱模后也能自动的切除水口节约生产工艺的问题,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会存在注塑产品在脱模的过程中,由于产品和第二移动件3的粘度较低,从而导致第二移动件3在于第三移动件4发生相对移动时,注塑产品直接脱离第一移动件2和第二移动件3上,即产品会直接停留在型腔411内,从而达不到自动切除水口的目的,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72.一种注塑模具,型腔411采用拔模设计,型腔411的左侧面小于型腔411的右侧面,型腔411的左侧面和分水口412相互连通,且型腔411的右侧面以及凸块22的右侧面上均设有螺纹。
73.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74.通过将型腔411采用拔模设计,从而减小注塑产品和型腔411侧壁的粘度,最终有利于第二移动件3在于第三移动件4发生相对移动时,注塑产品能够脱离型腔411内,另外,通过在型腔411的右侧面以及凸块22的右侧面上均设有螺纹,同样有助于第二移动件3在于第三移动件4发生相对移动时,注塑产品能够脱离型腔411内。
75.实施例3:
76.在实施例1或2中可知,虽然能够解决注塑产品能够脱离型腔411内的技术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出现注塑产品在脱离型腔411后,分水口412内的注塑件也会随着注塑产品的移动而移动,即不会切断分水口412,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
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77.一种注塑模具,分水口412内设有多个折弯面或者凹凸面。
7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79.通过将分水口412内设置多个折弯面,从而使得在切断分水口412时,由于折弯面的存在,使得分水口412内的塑料件能够有效的停留在其内,最终达到有效切除分水口412的目的。
80.实施例4:
81.上述实施方案,虽然能够解决自动切断水口的问题,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会存在产品在成型后其表面存在雾气痕的问题,而雾气痕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产品在成型的过程中其固化皮肤层(与模具接触的熔融物料)和流动芯层产生的速度较快,从而使得流动芯层在固化层上不断的拉扯从而产生剪切应力,最终使得产品上形成裂痕,在此过程中还会产生微量的瓦斯气,当该瓦斯气和裂痕附着在产品上时,就会出现雾斑,由于出水口4121为分水口412内最为狭窄的地方,因此,此处的剪切力最大,为了防止雾气痕的产生,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82.一种注塑模具,分水口412包括出水口4121和分流道4122,分流道4122和进水口511相互连通,出水口4121和分流道4122相互连通,出水口4121和型腔411相互连通,出水口4121的口径采用渐变设计,右侧的口径小于左侧的口径。
8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84.通过改变出水口4121的口径(即出水口4121的口径采用渐变设计,右侧的口径小于左侧的口径),从而减小浇口处的剪切力,进而达到防止产品上雾气痕的产生。
85.实施例5:
86.在实施例4中,虽然解决了自动切除水口以及产品造型时产品上有雾气痕的技术问题,但是还会存在产品在成型后其表面存在喷流痕的问题,而喷流痕产生的原因是在型腔411填充初期由于型腔411内没有熔融的物料,浇口处喷射的物料由于没有阻力会径直的往前冲,此时,前端的塑料停下时,后端的塑料会持续的向前推挤,当前端与后端无法相互熔接时,就会出现不规则的蛇形纹状(喷流痕),因此为了减少喷流痕,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87.一种注塑模具,进水口511与分水口412的连通处不位于分水口412的端部,型腔411和分水口412的连通处也不位于分水口412的端部。
8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89.通过减少出水口4121的喷射速度(即减少出水口4121的喷射压强),具体而言,出水口4121的口径采用渐变设计,出水口4121与型腔411相互连通的口径为出水口4121的最大口径,从而达到减小浇口处的喷射压强的目的,此外,通过进水口511与分水口412的连通处不位于分水口412的端部,型腔411和分水口412的连通处也不位于分水口412的端部从而起到为进水口511分流的作用,从而减少出水口4121的压强,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从而达到防止产品的外表面出现喷流痕的情况发生。
90.实施例6:
91.在没有技术冲突的情况下,还包括实施例1-5中任意的排列组合。
92.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8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