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10-10  2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的测试工艺,尤其涉及线性氧传感器的加热热涡装置。


背景技术:

2.加热热窝装置用于通电下的线性氧传感器的加热使用测试中:通过固定的加热温度,来模拟氧传感器实际工况下的受热状态。该装置的外部连接测试设备,检测氧传感器的泵电压数值变化,实现加热测试功能。
3.现有热窝测试装置缺点为:一方面,结构空间利用率低,占地面积大,测试工位少,整体热涡测试效率低。另一方面,保温效果差且加热温度与控制器的控制温度差异大。
4.因此,亟需一种产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能够提高结构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能提高保温效果且减少加热温度与控制温度差异,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高汽车零部件装配工艺的成品率和自动化水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一方面能够提高结构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能提高保温效果且减少加热温度与控制温度差异,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高汽车零部件装配工艺的成品率和自动化水平。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包括加热炉装配体结构。加热炉装配体结构包括零件加热锅、加热圈和加热底座。加热炉装配体结构为多层结构。内层为零件加热锅,且加热底座嵌套于零件加热锅的外侧,且加热圈嵌套于加热底座的外侧。加热底座用以导热连接。加热圈用以加热零件加热锅,从而加热零件加热锅中的线性氧传感器。
7.作为优选方式,加热炉装配体结构还包括:加热圈隔热套,用以降低加热圈的热量散发。加热圈隔热套嵌套于加热圈的外侧。
8.作为优选方式,零件加热锅为双层结构包括相互嵌套的内层和外层。加热底座嵌套于外层的外侧。
9.作为优选方式,内层为圆柱形梯级结构。圆柱形梯级结构用以放置和定位线性氧传感器。外层为漏斗状结构。漏斗状结构用以快速均匀导热。加热底座嵌套于漏斗状结构外侧。
10.作为优选方式,加热炉装配体结构还包括铠装热电偶。漏斗状结构和圆柱形梯级结构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通孔。铠装热电偶伸入通孔,用以测试漏斗状结构内放置的线性氧传感器的温度。
11.作为优选方式,加热炉装配体结构还包括隔热固定底座和隔热绝缘垫。隔热固定底座用以定位和支撑加热底座。加热底座和隔热固定底座之间设置有隔热绝缘垫。
12.作为优选方式,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还包括操作台面、隔热板和散热风机。隔热
板设置于操作台面和加热锅炉装配体结构之间,用以降低操作台面的温度。操作台面用以摆放线性氧传感器。散热风机环绕设置于操作台面和加热锅炉装配体结构的外部。
13.作为优选方式,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还包括热电偶插座。热电偶插座设置于加热锅炉装配体结构的下方,用以电连接铠装热电偶。
14.作为优选方式,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还包括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设置于加热锅炉装配体结构的下方,用以控制加热圈的温度。
15.作为优选方式,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还包括操作面板。操作面板用以显示温度、各个设备的开关,以及控制、打开、关闭相应设备。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能够提高结构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能提高保温效果且减少加热温度与控制温度差异,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大幅提高汽车零部件装配工艺的成品率和自动化水平。
17.针对传统热窝设备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改进了加热炉装配体的结构,从而在保证了氧传感器产品加热温度稳定的同时,优化了空间布局,缩小加热工站间距,提高了设备利用空间。利用隔热板作为隔热层,将内部空间隔绝为上层散热区和下层加热区,同时散热区两侧增加散热风机,通过散热风机加快上层热量散发至空气中,这种设计即优化了设备布局,又保证了热窝测试操作台面的温度正常,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加热实际温度与控制器温度差异大问题。
18.本实用新型改进了加热热涡装置保温散热性能,克服了现有技术保温效果差的缺陷。
19.本实用新型采用铠装热电偶固定在加热锅上近距离测量氧传感器的温度,测量精准快速,且加热锅导热均匀不易产生误差,有效解决了实际加热温度与控制器显示温度差异大问题,并通过温控器实现了温度的监控和调整。
20.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加热热涡装置的空间结构,一方面精简了加热工位间的间距,另一方面通过隔热板和散热风机将内部空间分开成隔断,从而大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原设备占地面积大,加热测试工位少的缺陷。
21.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在同等占地面积情况下,测试工站数量较现有技术可增加3倍,产线空间利用率是现有技术的300%。实际温度与温控器温度差异值百分比较现有技术降低11.4%:传统技术的温度差异值为14.3%,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温度差异值仅为2.9%。
22.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在柴油泵泵壳和泵体的封口滚边装配工装中,集成封口工装和预紧力工装与一体,节约工位和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炉装配体结构的透视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零件加热锅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线性氧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以的实施方式。
29.在此记载的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方式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方式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30.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不一定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在参照附图进行描述时,为了表述方便,采用了方位词如“上”、“下”等,它们并不构成对特征的结构特定地限制。
31.实施例一
32.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包括加热炉装配体结构1。加热炉装配体结构1包括零件加热锅12、加热圈16和加热底座11。加热炉装配体结构1为多层结构。内层121为零件加热锅12,且加热底座11嵌套于零件加热锅12的外侧,且加热圈16嵌套于加热底座11的外侧。加热底座11用以导热连接。加热圈16用以加热零件加热锅12,从而加热零件加热锅12中的线性氧传感器。
33.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1还包括:加热圈16隔热套14,用以降低加热圈16的热量散发。加热圈16隔热套14嵌套于加热圈16的外侧。
34.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如图3所示,零件加热锅12为双层结构包括相互嵌套的内层121和外层122。加热底座11嵌套于外层122的外侧。
35.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如图3所示,内层121为圆柱形梯级结构。圆柱形梯级结构用以放置和定位线性氧传感器。外层122为漏斗状结构。漏斗状结构用以快速均匀导热。如图4所示,加热底座11嵌套于漏斗状结构外侧。
36.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1还包括铠装热电偶17。漏斗状结构和圆柱形梯级结构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通孔123。铠装热电偶17伸入通孔123,用以测试漏斗状结构内放置的线性氧传感器的温度。这样将铠装热电偶17安装固定于加热锅上,热电偶的温度采集口从外部穿过孔口,贴近氧传感器外表面,这样能测量产品实际受热温度,减少误差使得温度检测更精确。
37.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1还包括隔热固定底座和隔热绝缘垫15。隔热固定底座用以定位和支撑加热底座11。加热底座11和隔热固定底座之间设置有隔热绝缘垫15。在本实用新型中,隔热绝缘垫15和隔热套是为了降低热量从底部和环形周围方向散发,从而降低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的加热炉装配体结构1下方的测温控温部件的温度,保证产品加热的稳定性。
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提高保温效果且减少加热温度与控制温度差异,实际温度与温控器温度差异值百分比较现有技术降低11.4%:传统技术的温度差异值为14.3%,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温度差异值仅为2.9%,从而大幅提高汽车零部件装配工艺的成品率和自动化水平。
39.实施例二
4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如图2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别是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还包括操作台面4、隔热板2和散热风机31。隔热板2设置于操作台面4和加热锅炉装配体结构之间,用以降低操作台面4的温度。操作台面4用以摆放线性氧传感器。散热风机31环绕设置于操作台面4和加热锅炉装配体结构的外部。这样设备散热效果好,热量快速散发至空气中,使得操作台面4温度正常无烫伤风险。
41.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散热风机31可以设置整体支架的柜体的左侧、右侧或左右两侧,并且,还可以设置散热板32于柜体的左侧、右侧或左右两侧。
42.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操作台面4下方固定有金属定位框架。氧传感器的加热端81是放置在零件加热锅12内。氧传感器的线束端82,不耐高温。因而线束端82固定在金属定位框架内。氧传感器立式放置。
43.该金属框架的作用包括:
44.1、安全性防护:定位工装加热时温度较高,设置在设备内部能防止人员烫伤。
45.2、需要该金属框架能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金属框架顶部搭建操作台面4,便于测试操作,金属框架内支撑氧传感器保持直立位。
46.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还包括热电偶插座5。热电偶插座5设置于加热锅炉装配体结构的下方,用以电连接铠装热电偶17。
47.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还包括温度控制器6。温度控制器6设置于加热锅炉装配体结构的下方,用以控制加热圈16的温度。
48.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还包括操作面板7。操作面板7用以显示温度、各个设备的开关,以及控制、打开、关闭相应设备。
49.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测试操作步骤如下:
50.如图2所示,将氧传感器固定在零件加热锅12中,氧传感器的需受热部分放置在加热底座11中部进行加热。设备通电,通过加热圈16产生热量。热量传递到加热底座11,然后经由加热底座11传递到零件加热锅12,再经由零件加热锅12的外层122传递到内层121,最后经由内层121均匀地聚集热量并加热锅内的氧传感器。铠装热电偶17的温度测试头固定在零件加热锅12的内层121,从而精确检测加热实际温度。铠装热电偶17电连接热电偶插座5。热电偶的测试温度数据传输给温度控制器6,通过温度控制器6来显示加热温度。温度控制器6电连接操作面板7,并可通过操作面板7调整温度控制器6的温度,从而控制加热圈16的温度。通过加热圈16隔热套14围绕加热线圈,减少热量从加热圈16周围散热,通过底部连接处热窝隔热绝缘垫15,减少热量从底部散热,以达到加热温度恒定的状态。底部通过隔热固定座13连接固定在整体设备上。加热炉装配体结构1上方安装有隔热板2,减少热量散发保证加热炉内的温度稳定。设备两侧面增加了散热风机31和散热板32,增加设备内部上层热源散热效率,降低操作台面4温度,达到正常使用效果。
5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能够提高结构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能提高保温效果且减少加热温度与控制温度差异,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大幅提高汽车零部件装配工艺的成品率和自动化水平。
52.针对传统热窝设备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改进了加热炉装配体的结构,从而在保证了氧传感器产品加热温度稳定的同时,优化了空间布局,缩小加热工站间距,提高了设备利
用空间。利用隔热板2作为隔热层,将内部空间隔绝为上层散热区和下层加热区,同时散热区两侧增加散热风机31,通过散热风机31加快上层热量散发至空气中,这种设计即优化了设备布局,又保证了热窝测试操作台面4的温度正常,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加热实际温度与控制器温度差异大问题。
53.本实用新型改进了加热热涡装置保温散热性能,克服了现有技术保温效果差的缺陷。
54.本实用新型采用铠装热电偶17固定在加热锅上近距离测量氧传感器的温度,测量精准快速,且加热锅导热均匀不易产生误差,有效解决了实际加热温度与控制器显示温度差异大问题,并通过温控器实现了温度的监控和调整。
55.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加热热涡装置的空间结构,一方面精简了加热工位间的间距,另一方面通过隔热板2和散热风机31将内部空间分开成隔断,从而大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原设备占地面积大,加热测试工位少的缺陷。
56.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在同等占地面积情况下,测试工站数量较现有技术可增加3倍,产线空间利用率是现有技术的300%。实际温度与温控器温度差异值百分比较现有技术降低11.4%:传统技术的温度差异值为14.3%,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温度差异值仅为2.9%。
57.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在柴油泵泵壳和泵体的封口滚边装配工装中,集成封口工装和预紧力工装与一体,节约工位和设备成本。
5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其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之精神。请注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情况下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行修改和组合,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的具体特征如形状、尺寸和位置可以上述披露的特征的作用进行具体设计,这些设计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而且,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实用新型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炉装配体结构;其中,所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包括零件加热锅、加热圈和加热底座;所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为多层结构:内层为所述零件加热锅,且所述加热底座嵌套于所述零件加热锅的外侧,且所述加热圈嵌套于所述加热底座的外侧;所述加热底座用以导热连接;所述加热圈用以加热所述零件加热锅,从而加热所述零件加热锅中的线性氧传感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还包括:加热圈隔热套,用以降低所述加热圈的热量散发;所述加热圈隔热套嵌套于所述加热圈的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零件加热锅为双层结构包括相互嵌套的内层和外层;其中,所述加热底座嵌套于所述外层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为圆柱形梯级结构;其中,所述圆柱形梯级结构用以放置和定位线性氧传感器;所述外层为漏斗状结构;其中,所述漏斗状结构用以快速均匀导热;所述加热底座嵌套于所述漏斗状结构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还包括铠装热电偶;所述漏斗状结构和所述圆柱形梯级结构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通孔;所述铠装热电偶伸入所述通孔,用以测试漏斗状结构内放置的线性氧传感器的温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还包括隔热固定底座和隔热绝缘垫;所述隔热固定底座用以定位和支撑所述加热底座;所述加热底座和所述隔热固定底座之间设置有所述隔热绝缘垫。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操作台面、隔热板和散热风机;所述隔热板设置于所述操作台面和所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之间,用以降低所述操作台面的温度;所述操作台面用以摆放线性氧传感器;所述散热风机环绕设置于所述操作台面和所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的外部。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电偶插座;所述热电偶插座设置于所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的下方,用以电连接所述铠装热电偶。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加热炉装配体结构的下方,用以控制所述加热圈的温度。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操作面板;所述操作面板用以显示温度、各个设备的开关,以及控制、打开、关闭相应设备。

技术总结
一种线性氧传感器热涡装置包括加热炉装配体结构。加热炉装配体结构包括零件加热锅、加热圈和加热底座。加热炉装配体结构为多层结构。内层为零件加热锅,且加热底座嵌套于零件加热锅的外侧,且加热圈嵌套于加热底座的外侧。加热底座用以导热连接。加热圈用以加热零件加热锅,从而加热零件加热锅中的线性氧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能够提高结构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能提高保温效果且减少加热温度与控制温度差异,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高汽车零部件装配工艺的成品率和自动化水平。平。平。


技术研发人员:汪学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德尔福万源发动机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0
技术公布日:2022/7/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69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