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拉车的制作方法

allin2022-07-12  242



1.本发明涉及儿童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手拉车。


背景技术:

2.儿童手拉车是一种适用于户外游玩使用的儿童用品,包括具有乘坐空间的车体、设置在车体底部的车轮组件、设置在车体前侧或前后两侧的拉杆。儿童手拉车在使用时,儿童乘坐在乘坐空间中,家长或其他儿童在车外或拉或推,驱动车体移动,增加趣味。儿童手拉车中还可以放置一些户外用品,使得手拉车作为搬运工具,省力便捷。现有技术中,儿童手拉车的乘坐空间一般是一整个较深而空旷的长方体空间,儿童在车内只能躺卧或盘腿而坐,身高较矮的儿童就无法看到车外的风景;一些使用者会在车内放一个箱体作为座位使用,但这样就大大占用了车内空间,儿童若再想躺下就没有空间了,使用起来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在坐姿状态与躺姿状态之间自由切换的儿童手拉车。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儿童手拉车,包括具有乘坐空间的车体,所述手拉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乘坐空间内的座位组件,所述座位组件包括用于为儿童提供坐立支撑的坐立支撑件,所述坐立支撑件能够绕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转动中心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座位组件具有打开状态与收起状态,所述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坐立支撑件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坐立支撑件与所述乘坐空间的底部上下间隔设置;所述座位组件处于收起状态下,所述坐立支撑件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车体相互收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者为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另一者为所述车体的左右方向。
5.优选地,所述座位组件具有分设于所述乘坐空间第二方向两侧的两组,两组所述座位组件均处于打开状态下,两组所述坐立支撑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车体包括分设于所述乘坐空间第二方向两侧的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所述座位组件包括第一座位组件与第二座位组件,所述第一座位组件的所述坐立支撑件能够绕第一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座位组件的所述坐立支撑件能够绕第二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相互平行且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两组所述座位组件均处于收起状态下,所述第一座位组件的所述坐立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架相互收拢,所述第二座位组件的所述坐立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互收拢。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坐立支撑件包括座板,所述座板的一端部能够绕所述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坐立支撑件包括座杆,所述座杆的一端部能够绕所述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
9.优选地,所述坐立支撑件包括侧杆及横杆,所述侧杆具有分设于所述乘坐空间第一方向两侧的两根,所述横杆设置在两根所述侧杆之间,每根所述侧杆的一端部均能够绕所述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每根所述侧杆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横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座位组件处于收起状态下,每根所述侧杆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横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10.进一步优选地,每根所述侧杆均与所述横杆相对固定地设置。
11.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杆包括分设于所述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相邻的一端部绕第三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部与同侧的所述侧杆绕第四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段的另一端部与同侧的所述侧杆绕第五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所述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三转动中心线、第四转动中心线、第五转动中心线相互平行且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12.在另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杆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相邻的一端部绕第三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部与同侧的所述侧杆固定设置,该所述侧杆能够绕第四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二段的另一端部与同侧的所述侧杆固定设置,该所述侧杆能够绕第五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三转动中心线、第四转动中心线、第五转动中心线相互平行且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13.优选地,所述座位组件还包括立杆,所述立杆的一端部能够绕第六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坐立支撑件上,另一端部能够绕第七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六转动中心线、所述第七转动中心线与所述转动中心线相互平行,所述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立杆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立杆位于所述坐立支撑件的下方;所述座位组件处于收起状态下,所述立杆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车体相互收拢。
1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座位组件还包括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能够沿第二方向相对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立杆的一端部绕所述第七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所述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滑动件位于所述坐立支撑件的下方。
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车体包括底架、围设于所述底架周部的侧支架,所述底架与所述侧支架共同围设形成所述乘坐空间,所述坐立支撑件绕所述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侧支架上,所述立杆的一端部绕所述第七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底架上,所述座位组件处于收起状态下,所述坐立支撑件与所述侧支架相互收拢,所述立杆与所述底架相互收拢。
16.优选地,所述车体包括分设于第三方向两侧的第三支架与第四支架,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车体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所述车体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四支架分设于所述乘坐空间第三方向的两侧,所述座位组件具有所述打开状态与收起状态;所述车体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四支架沿所述第三方向相互收拢,所述座位组件收拢在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四支架之间。
17.优选地,所述车体包括底架、围设于所述底架周部的侧支架,所述底架与所述侧支架共同围设形成所述乘坐空间,所述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侧支架的上端部高于所述坐立支撑件,所述坐立支撑件与所述底架之间的上下距离等于所述坐立支撑件沿所述
第二方向的长度。
18.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提供的儿童手拉车,通过简单的结构设置,使得座位组件能够在打开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自由切换,打开状态下座位组件可供儿童乘坐,构成一种坐姿状态,儿童不必盘腿而坐,双腿更为舒适;收起状态下车内乘坐空间增大,构成一种躺姿状态,可供儿童躺卧,还可放置大体积物品。该儿童手拉车的座位组件不使用时能够与车体贴合收拢,完全不占用空间,整车重量也较轻。进一步地,当座位组件设有前后或左右两组时,还可供至少两名儿童面对面乘坐,相互交流,更适合二孩、三孩家庭。更进一步地,该座位组件可结合车体结构进行折叠,折叠后整车体积小,可以轻松放进汽车后备箱,搬运方便。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
20.附图1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儿童手拉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附图2为实施例1中儿童手拉车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附图3为实施例1中儿童手拉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座位组件处于收起状态;附图4为实施例1中儿童手拉车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座位组件处于收起状态;附图5为实施例1中儿童手拉车折叠过程中的立体示意图;附图6为实施例1中儿童手拉车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附图7为实施例1中儿童手拉车折叠状态下的主视示意图;附图8为实施例1中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附图9为实施例1中座位组件处于收起状态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附图10为实施例1中座位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附图11为实施例2中儿童手拉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附图12为实施例2中儿童手拉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座位组件处于收起状态;附图13为实施例2中儿童手拉车折叠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附图14为实施例2中儿童手拉车折叠状态下的后视示意图;附图15为实施例3中儿童手拉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座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附图16为实施例3中儿童手拉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座位组件处于收起状态;附图17为实施例3中儿童手拉车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其中:100、车体;100a、乘坐空间;101、转动套;110、底架;111、侧底架;112、底侧杆;113、底连杆;120、前支架;121、前转动关节;130、后支架;131、后转动关节;140、左支架;150、右支架;160、车轮组件;161、前轮组件;162、后轮组件;170、拉杆组件;171、上拉杆;172、下拉杆;173、拉杆连接件;174、拉杆支撑件;200、座位组件;201、第一座位组件;202、第二座位组件;210、侧杆;220、横杆;221、第一段;222、第二段;230、立杆;240、滑动件;1001、第一转动中心线;1002、第二转动中心线;1003、第三转动中心线;1004、第四转动中心线;1005、第五转动中心线;1006、第六转动中心线;1007、第七转动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
22.实施例1参见图1、2所示,一种儿童手拉车,包括车体100、座位组件200。其中,车体100包括底架110、围设于底架110周部的侧支架,侧支架具体包括设于前侧的前支架120、设于后侧的后支架130、设于左侧的左支架140以及设于右侧的右支架150,相邻的侧支架之间通过转动套101转动连接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中所描述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均以从前侧拉动该手拉车前进的家长所观察的方向为参照。如此,底架110与分设于四周的侧支架共同围设形成可供儿童乘坐的乘坐空间100a,座位组件200即设置在乘坐空间100a内。该车体100还包括设于前支架120前侧的拉杆组件170、设于底架110底部的车轮组件160。此处车轮组件160包括前轮组件161与后轮组件162,且前轮组件161与后轮组件162均采用万向轮,从而该儿童手拉车不仅可以向前拉动,还可以向后推动,行进方式更为灵活。
23.参见图5~7所示,本实施例中,车体100可以在第三方向上进行收折,此处第三方向即为车体100的左右方向,从而车体100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具体地,前支架120的左右两侧部之间通过前转动关节121转动连接,后支架130的左右两侧部之间通过后转动关节131转动连接,前转动关节121、后转动关节131的转动中心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底架110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侧底架111,两侧的侧底架111之间通过前后延伸的底连杆113转动连接,两侧的侧底架111之间的转动中心线即为底连杆113的轴心线。底架110还包括分设于两组侧底架111左右外侧的底侧杆112,底侧杆112沿车体100的前后方向延伸,底侧杆112与侧底架111之间能够相对转动,且每根底侧杆112与同侧的左支架140或右支架150之间相对固定设置。拉杆组件170包括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连接的上拉杆171与下拉杆172,下拉杆172的底部能够上下转动地设置在拉杆端头173上,而拉杆端头173能够相对滑动地设置在底连杆113上,底连杆113的前端部还固设有拉杆支撑件174,拉杆支撑件174上开设有支撑孔,上拉杆171与下拉杆172均能够相对滑动地穿设在支撑孔中。
24.如此,当车体100处于展开状态下,左支架140(或称第三支架)与右支架150(或称第四支架)分设于乘坐空间100a的左右两侧,拉杆组件170自车体100底部向前上方倾斜延伸。当车体100处于折叠状态下,左支架140与右支架150沿左右方向相互收拢,上拉杆171与下拉杆172收起,拉杆端头173沿底连杆113向后滑动,使得拉杆组件170转换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收拢于底连杆113的下方,且收折后的前支架120、后支架130、底架110及座位组件200等均收拢在左支架140与右支架150之间,整车体积显著减小而扁平,易于收纳和搬运。
25.参见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座位组件200具有分设于乘坐空间100a第二方向两侧的两组,此处第二方向即为车体100的前后方向。当车体100处于展开状态下,每组座位组件200均具有打开状态与收起状态。当两组座位组件200均处于打开状态下,可供至少两名儿童面对面乘坐、交流;当两组座位组件200均处于收起状态下,车体100具有更大的乘坐空间100a,可供儿童躺下,还可放置一些物品。
26.本实施例中,两组座位组件200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用于为儿童提供坐立支撑的坐立支撑件,坐立支撑件能够绕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车体100上,该转动中心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此处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三方向,为车体100的左右方向。作为区分,座位组件
200包括设于前侧的第一座位组件201与设于后侧的第二座位组件202,其中第一座位组件201的坐立支撑件能够绕第一转动中心线1001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前支架120(或称第一支架)上,第二座位组件202的坐立支撑件能够绕第二转动中心线1002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后支架130(或称第二支架)上,第一转动中心线1001与第二转动中心线1002相互平行且均沿车体100的左右方向延伸。
27.下面具体以第一座位组件201为例阐述座位组件200的具体结构。参见图8~10所示,本实施例中,坐立支撑件包括侧杆210及横杆220,其中侧杆210具有分设于乘坐空间100a左右两侧的两根,横杆220连接在两根侧杆210之间,每根侧杆210的一端部均能够绕第一转动中心线1001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前支架120上。
28.进一步地,横杆220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第一段221与第二段222,当车体100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段221与第二段222的轴心线沿左右方向共线延伸。第一段221与第二段222相邻的一端部绕第三转动中心线1003转动连接,第一段221的另一端部与同侧的侧杆210绕第四转动中心线1004转动连接,第二段222的另一端部与同侧的侧杆210绕第五转动中心线1005转动连接。座位组件200处于打开状态下,第三转动中心线1003、第四转动中心线1004、第五转动中心线1005相互平行且均沿车体100的前后方向延伸。
29.参见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座位组件200还包括立杆230及滑动件240,立杆230与滑动件240均分别具有分设于乘坐空间100a左右两侧的两组。其中,每组滑动件240均能够沿前后方向相对滑动地设置在同侧的底侧杆112上。每根立杆230的一端部能够绕第六转动中心线1006与同侧的侧杆210转动连接,另一端部能够绕第七转动中心线1007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同侧的滑动件240上。第六转动中心线1006、第七转动中心线1007与第一转动中心线1001相互平行,且当车体100处于展开状态下,第六转动中心线1006与横杆220的轴心方向共线延伸。
30.在其他实施例中,尤其当不考虑车体100折叠的情况下,每组座位组件200中侧杆210、立杆230、滑动件240的数量不限于左右两组,还可以仅包含设置在坐立支撑件中部的一组,或是左右间隔设置的多组。
31.此外,为了实现坐立支撑,座位组件200还应包括设置在侧杆210与横杆220之间的布兜、座板等支撑部件(图中未示出)。当侧杆210与横杆220之间设有刚性的座板时,为了不影响座位组件200及车体100的左右折叠,座板可以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组,每组座板设置在同侧的横杆220(第一段221或第二段222)与侧杆210之间,两组座板之间断开或转动连接,该转动中心线与第三转动中心线平行或共线延伸。
32.另外,座位组件200与车体100之间还设有用于将座位组件200锁定在打开状态下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本发明不作限定。
33.下面具体阐述本实施例中儿童手拉车的工作原理:参见图1、2所示,两组座位组件200均处于打开状态下,第一座位组件201与第二座位组件20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可供两名儿童面对面放置双腿的空隙。此时,对于每一组座位组件200而言,坐立支撑件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每根侧杆210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横杆220的第一段221与第二段22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坐立支撑件与乘坐空间100a的底部上下间隔设置,且侧杆210与底架110之间的上下距离恰好等于侧杆210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从而坐立支撑件向下翻转后,恰好横杆220能够落在底架110上。立杆230沿上
下方向延伸且位于坐立支撑件的下方,滑动件240位于立杆230的下端部。此时各侧支架的上端部高于坐立支撑件,可供儿童倚靠,并在儿童的周部形成防护。
34.参见图3、4所示,当需要将座位组件200转换为收起状态时,只需要将座位组件200解锁后向下按压,使得坐立支撑件绕转动中心线向下转动并转换为沿上下方向延伸。收起状态下,每根侧杆210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横杆220仍然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下降至乘坐空间100a的底部,坐立支撑件与侧支架相互收拢,其中第一座位组件201的坐立支撑件与前支架120相互收拢,第二座位组件202的坐立支撑件与后支架130相互收拢。立杆230绕第七转动中心线1007转动后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与底侧杆112相互收拢。
35.当需要将收起状态的座位组件200打开时,反向操作上述步骤,将坐立支撑件向上提起至水平并锁定即可,操作方便,此处不再赘述。
36.参见图5~7所示,当车体100处于折叠状态下,侧杆210沿前后方向延伸,立杆230沿上下方向延伸,而第一段222与第二段221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相互收拢(当座位组件200中包含座板时,两组座板也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相互收拢),从而座位组件200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扁平收折并收拢于左支架140与右支架150之间。
37.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当车体100的折叠结构为前后收折时,本实施例中座位组件200的结构同样适用,能够实现座位组件200与车体100的共同收折。且本实施例中的座位组件200结构完整,主要支撑杆件不需要打断即可实现收折,保证了坐立支撑强度。
38.实施例2参见图11~14所示,本实施例中,儿童手拉车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座位组件200的具体设置不同。
39.本实施例中,坐立支撑件同样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侧杆210、设置在两根侧杆210之间的横杆220。不过,本实施例中不设置立杆230与滑动件240,每根侧杆210均与同侧的横杆220相对固定地设置。
40.具体地,横杆220中第一段221与第二段222相邻的一端部绕第三转动中心线1003转动连接,而第一段221的另一端部与同侧的侧杆210一体固定设置,该侧杆210能够绕第四转动中心线1004相对转动地设置在侧支架上;第二段222的另一端部与同侧的侧杆210一体固定设置,该侧杆210能够绕第五转动中心线1005相对转动地设置在侧支架上。座位组件200处于打开状态下,第三转动中心线1003、第四转动中心线1004、第五转动中心线1005相互平行且均沿车体100的前后方向延伸。
41.如此,本实施例中,坐立支撑件整体可以绕第一转动中心线1001或第二转动中心线1002转动,从而在打开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转换。当车体100处于折叠状态下,两侧的侧杆210分别绕第四转动中心线1004与第五转动中心线1005旋转而相互靠近,最终使得第一段221与第二段222转换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并收拢在一起。
42.此外,在其他实施中,坐立支撑件还可以仅包括座板,该座板的一端部能够绕转动中心线相对转动地设置在侧支架上,同样能够实现座位组件200在打开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的转换。
43.实施例3参见图15~17所示,本实施例中,儿童手拉车的结构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的选择及座位组件200的具体设置不同。
44.本实施例中,车体100自身的结构及其折叠原理与实施例1、2相同,车体100可以在左右方向(即第三方向)上进行收折。
45.不过,本实施例中以车体100的前后方向为第一方向、车体100的左右方向为第二方向。如此,第一座位组件201与第二座位组件202即分设于乘坐空间100a的左右两侧,左支架140可看作第一支架,右支架150可看作第二支架,第一座位组件201的坐立支撑件能够绕第一转动中心线1001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左支架140上,第二座位组件202的坐立支撑件能够绕第二转动中心线1002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右支架150上,第一转动中心线1001与第二转动中心线1002相互平行且均沿车体100的前后方向延伸。
46.本实施例中,每组坐立支撑件包括分设于前后两侧的两根侧杆210、固定设置在两根侧杆210之间的横杆220。并且,由于座位组件200自身不再需要横向折叠,因此横杆220不再分为第一段221、第二段222,而是采用一体成型的一根长杆。实际上,本实施例中,同一坐立支撑件中的两根侧杆210与横杆220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一根u形杆。
47.参见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两组座位组件200均处于打开状态下,第一座位组件201与第二座位组件202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此时,对于每一组座位组件200而言,每根侧杆210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横杆220沿前后方向延伸,侧杆210与底架110之间的上下距离恰好等于侧杆210沿左右方向的长度。
48.参见图16所示,收起状态下,每根侧杆210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横杆220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下降至乘坐空间100a的底部,第一座位组件201的坐立支撑件与左支架140相互收拢,第二座位组件202的坐立支撑件与右支架150相互收拢。
49.参见图17所示,当车体100处于折叠状态下,两组座位组件200均保持在收起状态,从而两组座位组件200均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扁平地收拢于左支架140与右支架150之间。
50.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