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体系领域,具体是一种钢混组合桥面板体系。
背景技术:2.桥面板,亦称行车道板,是直接承受车辆轮压的承重结构,通常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公路与城市道路曲线立交桥受桥下道路通行影响或结构建筑高度影响,不适于搭设支架进行现浇混凝土梁体施工时,设有混凝土桥面板的钢混组合连续梁桥就成为此类结构的主要形式。钢混组合梁桥面系采用组合结构成为了近几年工程界探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钢混组合桥面板具有高度低、自重轻、极限承载力大、易于加工制造等特点,可代替过去常用的混凝土桥面板。钢混组合桥面板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跨径桥梁。现有的钢混组合桥面板施工中钢和混凝土连接件易损坏,整体性差,且对于桥面宽度较大的情况,通常采用设置纵向湿接缝的形式进行连接,这种施工方式工序复杂,工程量大,同时影响整体性。
3.因此,目前亟需寻求一种结构合理,施工简便效率高且整体性强,刚度好的钢混组合桥面板及施工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混组合桥面板体系,以解决现有技术钢混组合桥面板施工复杂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钢混组合桥面板体系,包括横向对称分布于盖梁(3)上的l型钢纵梁(1),以及位于盖梁(3)上两个l型钢纵梁(1)之间的倒t型钢纵梁(5),所述l型钢纵梁(1)的水平段底部、倒t型钢纵梁(5)的水平段底部分别固定于盖梁(3)上,倒t型钢纵梁(5)的水平段两端分别与两个l型钢纵梁(1)的水平段端部一一对应相对,倒t型钢纵梁(5)的竖直段两侧面分别与两个l型钢纵梁(1)的竖直段内侧面一一对应相对;
7.每个l型钢纵梁(1)的竖直段内侧面与水平段顶面之间连接有多道横向加劲肋(7),倒t型钢纵梁(5)水平段顶面与竖直段对应侧面之间同样连接有多道横向加劲肋,每个l型钢纵梁(1)上的多道横向加劲肋沿纵向分布,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的多道横梁加劲肋同样沿纵向分布;每个l型钢纵梁(1)上的各道横向加劲肋顶部支撑固定有纵向加劲肋(6),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的各道横向加劲肋顶部同样支撑固定有纵向加劲肋;每个l型钢纵梁(1)上的各道横向加劲肋下部侧边分别各自固定连接有横向梯形支撑钢板(10),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的各道横向加劲肋下部侧边同样分别各自固定连接有横向梯形支撑钢板,并且每个l型钢纵梁(1)对应的各个横向梯形支撑钢板(10)顶部支撑固定有纵向工字钢(13),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对应的各个横向梯形支撑钢板顶部同样支撑固定有纵向工字钢,由此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的纵向工字钢与对应方向l型钢纵梁(1)对应的纵向工字钢呈纵向相对;
8.呈纵向相对的纵向工字钢(13)中,每个纵向工字钢(13)朝向对侧纵向工字钢的一
面分别固定有多个沿纵向分布的横向连接肋板(14),并且呈纵向相对的纵向工字钢(13)的横向连接肋板(14)位置一一对应;呈纵向相对的纵向工字钢(13)中,位置一一对应的横向连接肋板(14)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连系横梁(15),由此在倒t型钢纵梁(5)竖直段每侧方向上分别具有多个沿纵向排列的连系横梁(15);
9.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方向的各个连系横梁(15)顶面架设固定有多个底模钢纵梁(16),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方向的两个纵向工字钢(13)同样固定有多个底模钢纵梁,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方向的各个底模钢纵梁(16)上分别铺设固定有底部模板(17);
10.所述倒t型钢纵梁(5)的竖直段上端倒箍固定有中间箍(18),每个l型钢纵梁(1)竖直段内侧面上部分别固定有边箍(19),所述中间箍(18)、边箍(19)位置对应,中间箍(18)顶部每侧与对应侧的边箍(19)顶部之间分别架设固定有多个沿纵向分布的横筋(23),每个横筋(23)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吊筋(24),每个横筋(23)底部的各个吊筋(24)下端之间固定连接有分布钢筋(25),由此在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方向具有多个纵向分布的分布钢筋(25),且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方向的各个分布钢筋(25)上架设固定有多个纵向主筋(26),每侧的所述底部模板(17)顶面、l型钢纵梁(1)上端所在平面之间的区域作为填充混凝土区域,并且每侧由中间箍(18)对应侧、边箍(19)和横筋(23)、分布钢筋(25)、纵向主筋(26)在内部支撑填充后的混凝土。
11.进一步的,所述l型钢纵梁(1)竖直段上端向上超过所述倒t型钢纵梁(5)竖直段上端,由此填充混凝土淹没倒t型钢纵梁(5)竖直段上端,使中间箍(18)整体在内部支撑填充后的混凝土。
12.进一步的,所述每个纵向加劲肋(6)上分别固定有多个沿纵向分布的剪力钉(4),由剪力钉(4)在内部连接固定填充后的混凝土。
13.进一步的,所述梯形支撑钢板(10)通过连接钢板(11)连接固定每个l型钢纵梁(1)上的各道横向加劲肋下部侧边、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的各道横向加劲肋下部侧边。
14.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5.1、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钢混组合桥面板,结构合理,施工便捷,既能解决现浇时支架、模板问题,同时钢板也能充当桥面系受力的一部分,通过降低桥面板厚度来减低主体结构用钢指标,提升桥梁整体经济性。
16.2、本实用新型中钢混组合桥面板采用的主梁受力钢结构均为预制结构,构造简单,安装方便,可实现桥梁的标准化施工,极大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材料消耗。
17.3、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剪力钉、中间箍和边箍,有效加强钢混结合结构的整体性,提高桥梁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18.图1是l型钢纵梁和倒t型钢纵梁的断面示意图。
19.图2是l型钢纵梁的纵向构造示意图。
20.图3是倒t型钢纵梁的纵向构造示意图。
21.图4是横向梯形支撑钢板的安装布置图。
22.图5是纵向工字钢的安装布置图。
23.图6是图5中a-a的纵断面构造示意图。
24.图7是连系横梁的安装布置图。
25.图8是底模钢纵梁的安装布置图。
26.图9是底部模板的安装布置图。
27.图10是中间箍和边箍的安装布置图。
28.图11是图10中b-b的纵断面构造示意图。
29.图12是横筋的安装布置图。
30.图13是分布钢筋的安装布置图。
31.图14是纵向主筋的安装布置图。
32.图15是钢混组合桥面板的断面示意图。
33.图16是图15中c-c的纵断面构造示意图。
34.图17是钢混组合桥面板的完工断面示意图。
35.图18是钢混组合桥面板的施工工艺流程图。
36.其中:1——l型钢纵梁;2——边支座;3——盖梁;4——剪力钉;5——倒t型钢纵梁;6——纵向加劲肋;7——横向加劲肋;8——螺栓孔;9——中间支座;10——横向梯形支撑钢板;11——连接钢板;12——螺栓;13——纵向工字钢;14——横向连接肋板;15——连系横梁;16——底模钢纵梁;17——底部模板;18——中间箍;19——边箍;20——矩形包裹箍筋;21——斜撑筋;22——矩形箍筋;23——横筋;24——吊筋;25——分布钢筋;26——纵向主筋;27——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38.如图1-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钢混组合桥面板体系,包括盖梁3,盖梁3的顶部固定有两个边支座2,两个边支座2呈左右横向分布,盖梁3顶部位于两个边支座2之间固定有中间支座9。
39.每个边支座2上分别设有l型钢纵梁1,具体的,l型钢纵梁1的水平段底部固定于对应边支座2上,左侧l型钢纵梁1的竖直段内侧面向右、右侧l型钢纵梁1的竖直段内侧面向左。中间支座9上设有倒t型钢纵梁5,具体的,倒t型钢纵梁5的水平段底部固定于中间支座9上,倒t型钢纵梁5的竖直段左侧面与左测的l型钢纵梁1竖直段内侧面相对,倒t型钢纵梁5的竖直段右侧面与右测的l型钢纵梁1竖直段内侧面相对,倒t型钢纵梁5的水平段左、右侧分别对应与左侧l型钢纵梁1水平段端部、右侧l型钢纵梁1的水平段端部相对。并且,左、右侧l型钢纵梁1竖直段上端高度相同,均高于倒t型钢纵梁5的竖直段上端。
40.每侧的l型钢纵梁1的竖直段内侧面与水平段顶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多道横向加劲肋7,多道横向加劲肋7沿纵向分布。倒t型钢纵梁5水平段顶面与竖直段对应侧面之间同样连接有多道横向加劲肋,各道横向加劲肋同样沿纵向分布。倒t型钢纵梁5竖直段左、右侧方向的多道横向加劲肋与对应侧l型钢纵梁1的多道横向加劲肋位置一一对应。并且,各个横向加劲肋7上端高度相同,均低于倒t型钢纵梁5的竖直段上端。
41.每侧的l型钢纵梁1上的各道横向加劲肋顶部共同支撑固定有沿纵向延伸的纵向
加劲肋6。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方向的各道横向加劲肋顶部分别同样支撑固定有沿纵向部分的纵向加劲肋。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方向的两个纵向加劲肋6位置相对,并且各个纵向加劲肋6顶面高度相同,均低于倒t型钢纵梁5的竖直段上端。每个纵向加劲肋6的顶面分别固定有多个沿纵向分布的剪力钉4。
42.每侧的l型钢纵梁1上的各道横向加劲肋7下部侧边分别各自通过连接钢板11和螺栓12连接固定有梯形支撑钢板10,倒t型钢纵梁5竖直段左、右侧的每道横向加劲肋下部侧边同样分别各自通过连接钢板连接固定有梯形支撑钢板10,倒t型钢纵梁5竖直段每侧的多道梯形支撑钢板10与对应侧l型钢纵梁1的多道梯形支撑钢板10位置一一对应。各个梯形支撑钢板10顶面高度相同,均低于所连接的横向加劲肋7上端。
43.每侧的l型钢纵梁1对应的各个梯形支撑钢板10顶部共同支撑固定有沿纵向延伸的纵向工字钢13,倒t型钢纵梁5竖直段左、右侧方向的多道梯形支撑钢板分别同样各自支撑固定有纵向工字钢。由此在倒t型钢纵梁5的竖直段左、右侧方向分别具有两个呈纵向相对的纵向工字钢13。各个纵向工字钢13的顶面高度相同,均低于纵向加劲肋6的底面。
44.每侧的呈纵向相对的两个纵向工字钢13中,每个纵向工字钢13朝向对侧纵向工字钢的一面分别固定有多个沿纵向分布的横向连接肋板14,并且呈纵向相对的纵向工字钢13的横向连接肋板14位置一一对应。每侧的位置一一对应的横向连接肋板14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连系横梁15,由此在倒t型钢纵梁5竖直段左、右侧方向上分别具有多个沿纵向排列的连系横梁15。各个连系横梁15的顶侧高度相同,均与纵向工字钢13顶面齐平。
45.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方向的各个连系横梁15顶面架设固定有多个沿纵向延伸的底模钢纵梁16。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方向上,呈相对的两个纵向工字钢13顶面同样固定有多个沿纵向延伸的底模钢纵梁。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方向的各个底模钢纵梁16上分别共同铺设固定有底部模板17,底部模板17的顶面与纵向加劲肋6的顶面齐平,并且底部模板17的两个侧边抵顶于对应侧横向加劲肋7和纵向加劲肋6侧面。
46.倒t型钢纵梁5的竖直段上端设有中间箍18,具体的,中间箍18包括形成矩形外骨架的矩形箍筋22,矩形箍筋22底部中间开出开口,矩形箍筋22通过底部开口倒箍固定于倒t型钢纵梁5的竖直段上端,由倒t型钢纵梁5的竖直段上端将矩形箍筋22内部分成两部分,并且矩形箍筋22内部两部分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斜撑筋21。
47.每个l型钢纵梁1竖直段内侧面上部分别固定有边箍19,边箍19包括形成矩形外骨架的矩形箍筋,矩形箍筋一侧固定连接于对应l型钢纵梁1内侧面上部,矩形箍筋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斜撑筋。
48.中间箍18与边箍19位置对应,并且中间箍18的左、右侧分别向对应方向边箍19延伸,中间箍18、边箍19的顶面高度相同,均低于l型钢纵梁1竖直段上端。中间箍18顶部左、右侧与对应侧的边箍19顶部之间分别架设固定有多个沿纵向分布的横筋23,每个横筋23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沿横向分布的吊筋24,每个横筋23底部的各个吊筋24下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分布钢筋25,由此在倒t型钢纵梁5竖直段左、右侧方向分别具有多个纵向分布的分布钢筋25。倒t型钢纵梁5上竖直段每侧方向的各个分布钢筋25上架设固定有多个沿纵向延伸的纵向主筋26。
49.将上述结构组建完成后,以左、右侧的底部模板17顶面、l型钢纵梁1上端所在平面之间的区域作为填充混凝土区域,分别向左、右侧的区域中填充混凝土,混凝土淹没中间箍
18、边箍19直至混凝土顶面与l型钢纵梁1上端齐平,从而由混凝土形成桥体的路面板。
50.混凝土填充浇筑后,待其固定成型,拆去底部模板17、底模钢纵梁16、连系横梁15、横向连接肋板14、纵向工字钢13、梯形支撑钢板10、连接钢板11、螺栓12,从而得到施工完成的桥体。桥体的混凝土路面板内部,由中间箍18、边箍19、横筋23、分布钢筋25、纵向主筋26以及剪力钉4在内部共同支撑连接填充后的混凝土。
51.如图18所示,本发明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2.1、吊装l型钢纵梁1和倒t型钢纵梁5:在l型钢纵梁1内侧和倒t型钢纵梁5两侧,间隔一定距离焊接横向加劲肋7,在横向加劲肋7顶部以及钢纵梁之间焊接一道纵向加劲肋6,并在纵向加劲肋6上间隔一定距离焊接安装剪力钉4,然后将加工好的l型钢纵梁1和倒t型钢纵梁5分别吊装到盖梁3的边支座2和中间支座9上,进行落位安装;
53.2、安装横向梯形支撑钢板10:选取与横向加劲肋7厚度一样的钢板制作直角横向梯形支撑钢板10,直角边紧靠横向加劲肋7,下底边为短边,分别与l型钢纵梁1和倒t型钢纵梁5的底边平齐,然后通过安装连接钢板11,利用螺栓12进行紧固;
54.3、吊装纵向工字钢13:间隔在纵向工字钢13一侧焊接带有螺栓孔8的横向连接肋板14,然后利用吊车分别吊装到l型钢纵梁1一侧的横向梯形支撑钢板10上和倒t型钢纵梁5两侧的横向梯形支撑钢板10上;
55.4、安装连系横梁15:提前制作两端带有螺栓孔8的垂直凹折式连系横梁15,通过吊车吊起连系横梁15,使连系横梁15两端和两侧横向连接肋板14的螺栓孔8相互对齐,同时连系横梁15与纵向工字钢13顶面标高一致,然后利用螺栓12进行紧固连接;
56.5、吊装底模钢纵梁16:将底模钢纵梁16吊起后,间隔布置在连系横梁15与纵向工字钢13顶面;
57.6、吊装底部模板17:将底部模板17吊起后,安装在底模钢纵梁16上,安装好后底部模板17与横向加劲肋7的顶面标高一致;
58.7、在l型钢纵梁1和倒t型钢纵梁5上分别焊接边箍19和中间箍18:先制作底部有缺口矩形包裹箍筋20和侧部有缺口的矩形箍筋22,然后在矩形包裹箍筋20和矩形箍筋22内部焊接斜撑筋21形成中间箍18和边箍19,再将中间箍18通过底部缺口套入倒t型钢纵梁5顶部进行焊接牢固,将边箍19有缺口侧部焊接在l型钢纵梁1上部内侧,并保证中间箍18和边箍19的顶面标高一致;
59.8、焊接带有吊筋24的横筋23:在横筋23一侧间隔一定距离焊接与其垂直的吊筋24,再将横筋23吊装到中间箍18和边箍19上,吊筋24朝下,然后将横筋23两端分别与中间箍18和边箍19焊接牢固;
60.9、吊筋24下端焊接分布钢筋25,并将分布钢筋25两端分别与中间箍18和边箍18焊接牢固,保证分布钢筋25与中间箍18、边箍19的底边顶面标高一致;
61.10、在分布钢筋25、边箍19和中间箍18上绑扎纵向主筋26;
62.11、向底部模板17与两侧l型钢纵梁1所形成的空间内浇灌混凝土27;
63.12、待混凝土27硬化强度达到要求后,依次拆除底模钢纵梁16、底部模板17、连系横梁15、纵向工字钢13和横向梯形支撑钢板10,完成钢混组合桥面板的施工作业。
6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工
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