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清洗机的机壳及具有其的清洗机。
背景技术:2.如图1所示,清洗机的机壳上一般设置有用于存储电线的挂线钩,挂线钩包括两个相背设置的开口处,清洗机使用完毕后,使用者需将电线缠绕通过两个开口缠绕成匝,悬挂在挂线钩上;想要使用清洗机时,使用者需要将缠绕的电线再反向一圈圈解开,才能解除电线的缠绕状态。这种将电线放出的操作较为繁琐,会影响使用者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洗机的机壳及具有其的清洗机。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清洗机的机壳,包括:
5.本体,其内部设有配合件;
6.旋转部,包括第二平台和旋转臂,所述第二平台与所述本体的表面之间存在距离,电线能缠绕并被压设在所述本体表面与所述第二平台之间,所述旋转臂的一端与第二平台相连,并自第二平台穿入所述本体的内部,所述旋转臂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五配合部,所述第五配合部与所述配合件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旋转部相对所述本体转动,压紧或释放所述电线。
7.可选地,所述本体上还设有附件架、固定部和配合台,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附件架上,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旋转部分别位于所述配合台的两端,所述固定部包括颈部和第一平台,所述颈部位于所述第一平台与所述附件架之间,所述电线能缠绕在所述配合台的外周,以及所述第一平台和所述第二平台的下方,并被压设在所述第一平台与所述本体表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平台与所述本体表面之间。
8.可选地,所述配合件具有能与一固定件固定连接的中空结构,且其上设有换挡部,所述第五配合部设置在所述旋转臂远离所述第二平台的一端上,所述第五配合部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壁由若干圆弧区围合而成;
9.所述第五配合部能凭借所述通孔套设在所述配合件外,使一所述换挡部伸入一所述圆弧区中,在对所述第二平台施力时,所述旋转臂能产生以所述配合件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趋势,掰动所述第二平台使其远离所述本体的表面时,所述换挡部能越过原先的所述圆弧区,进入新的所述圆弧区中。
10.可选地,所述配合件呈凸字型,所述第五配合部的直径小于所述配合件大端的直径,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配合件小端的直径,所述换挡部自所述配合件的小端侧表面向外凸起形成。
11.可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头部和设有螺纹的杆部,所述配合件的中空结构内设有螺纹,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配合件通过螺纹连接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的头部大于所述第五配合部的直径,且其杆部穿过所述第五配合部的通孔,并与所述通孔之间存在距离。
12.可选地,所述配合台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上设有能与所述旋转部配合的第二配合区,所述第二配合区上设有通向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三配合部和第四配合部,所述旋转臂穿过所述第三配合部并穿入至所述本体内部;
13.所述第二平台上设有第三卡扣,所述第三卡扣包括一对间隔设置且能弹性形变的分体卡扣,所述分体卡扣的端部为钩型,所述分体卡扣能相互靠近并伸入所述第四配合部中,所述第二配合区与所述旋转部配合后,所述分体卡扣的端部距离所述本体表面之间存在距离。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平台具有凸伸出所述颈部的结构,所述第二平台具有凸伸出所述第二配合区边缘的结构。
15.可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第一配合区,所述第一配合区上设有通往所述本体内部的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和定位配合部,所述附件架上设有第二卡扣和定位部,所述固定部上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能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所述第二卡扣能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所述定位部能与所述定位配合部配合,以使所述附件架和所述固定部卡固于所述本体上。
16.可选地,所述定位部呈舌状,并位于所述第二卡扣的两侧。
17.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清洗机,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清洗机的外壳。
18.综上所述,通过在绕线区域内设置旋转部,本实用新型能提供一种便于取线的机壳,具有该机壳的清洗机具有取线方便的特征,能简化使用者释放电线的操作。
19.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0.图1为相关技术中清洗机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壳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配合区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件架和固定部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转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转部与本体之间装配结构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本体,11-第一配合区,111-第一配合部,112-第二配合部,113-定位配合部,2-附件架,21-第二卡扣,22-定位部,3-固定部,31-颈部,32-第一平台,33-第一卡扣,4-配合台,41-第二配合区,411-第三配合部,412-第四配合部,5-旋转部,51-第二平台,52-旋转臂,521-第五配合部,5211-圆弧区, 53-第三卡扣,6-配合件,61-换挡部,7-电线,8-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1.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32.如图2到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壳包括本体1,以及位于本体1 上的附件架2、配合台4和旋转部5;其中本体1具有下开口的中空结构,内部用于配合清洗机的其他部件,并具有上部拱起的形状,附件架2、配合台4 和旋转部5均设置在本体1的上方,附件架2上设有固定部3。
33.在本体1的上方,固定部3与附件架2连结为一体,附件架2、配合台4 与固定件8(本实施例中为螺钉)从前到后依次设置。在本体1的前端,设有一呈不规则凹陷状的第一配合区11,附件架2和固定部3与第一配合区11 通过卡接固定相连;固定部3包括一与附件架2表面相连结的颈部31,以及位于颈部31远离附件架2一端的u型状第一平台32,该第一平台32相对于颈部31向前凸伸,以使其与附件架2表面之间形成可容纳清洗机的电线7缠绕的空间;对应地,配合台4自本体1向外凸起而形成,其于一端与固定部 3紧密相接,且于另一端上设有呈缺口状且能与旋转部5配合的第二配合区 41;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配合区41与旋转部5之间的配合,配合台4与旋转部5紧密相接。对应地,旋转部5包括第二平台51和旋转臂52,其中第二平台51呈u型状,并在旋转部5与第二配合区41配合后,具有相对于第二配合区41向后凸伸的结构,以在第二平台51与附件架2表面之间形成可容纳清洗机的电线7缠绕的空间,从而使配合台4的外周、颈部31的外周,以及第二平台51与本体1表面之间的空间协同形成机壳上的绕线区域,供电线7在其中缠绕成匝;此时,电线7具有围绕在配合台4外周的部分和分别位于第一平台32下方与第二平台51下方的部分,第一平台32和第二平台 51的凸伸结构能起到压紧成匝的电线7,防止其脱出散开的效果。
34.承上述,一对旋转臂52设置于第二平台51的前端下方,并自第二平台 51向外延伸成“v”型,其开口结构朝上,一端与第二平台51相连,另一端能穿过第二配合区41进入本体1内部,并通过穿设在自身端部的固定件8与本体1之间形成可旋转连接,使旋转部5可相对于本体1进行旋转,进而靠近或远离本体1表面。如此,当需要进行释放电线7的操作时,只需使旋转部5远离本体1表面,即可扩展第二平台51与本体1表面之间的空间,解除第二平台51对电线7的紧压,使清洗机的使用者能便利地将缠绕成匝的线圈一端一次性取出,达到简化放线操作的目的。
35.具体地,请进一步参阅图4和图5,在第一配合区11中分散设有三个呈“ω”型状的第一配合部111,第一配合部111的中部设有贯穿通道,该贯穿通道通往本体1内部;在第一配合区11靠近配合台4的位置,设有一第二配合部112,第二配合部112为贯穿槽,也通向本体1的内部;在第二配合部 112的两侧各设有一定位配合部113,定位配合部113为贯穿槽,同样通向本体1内部。对应地,请进一步参阅图6,固定部3上设有一向后凸伸的钩型第一卡扣33,附件架2的下方设分散设置有三个钩型第二卡扣21,在第一卡扣33的两侧,设有两个向后凸伸出附件架2的舌状定位部22;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33与第二配合部112相对应,第二卡扣21与第一配合部111相对应,定位配合部113与定位部22相对应,当附件架2与固定部3二者和第一配合区11相连接时,安装者只需将定位部22与定位配合部113对齐,将附件架2
按压在第一配合区11上,即可使第二卡扣21插入第一配合部111中,第一卡扣33插入第二配合部112中,定位部22插入定位配合部113中,且第二卡扣21和第一卡扣33的端部卡固在本体1内部,进而完成附件架2和固定部3与本体1之间的装配。
36.请进一步参阅图7,旋转部5上还设有第三卡扣53,第三卡扣53包括两个间隔设置且具有弹性的分体卡扣,分体卡扣整体成l型,端部呈钩状;该对分体卡扣位于两个旋转臂52之间,其一端与旋转部5固定连接,并自旋转部5向下延伸形成;在旋转臂52远离第二平台51的一端上,设有第五配合部521,第五配合部521呈圆柱状,且中部具有贯穿旋转臂52的通孔,该通孔边缘呈花朵状,更为详细的描述是,该通孔的孔壁由多个圆弧区5211沿周向连接围成;对应地,第二配合区41中设有为贯穿槽的第三配合部411和第四配合部412(见图5),其中第三配合部411位于第四配合部412的两侧,第三配合部411和第四配合部412均通往本体1内部。
37.本实施例中,第四配合部412能供第三卡扣53伸入,第三配合部411能供旋转臂52伸入;第三卡扣53伸入时,两个分体卡扣需相互靠近,当它们穿过第四配合部412进入本体1内部后,此二者之间将在弹性力作用下将相互远离。旋转部5与第二配合区41装配完成后,分体卡扣的钩形端部与本体 1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以为旋转部5作旋转动作时留出一定的行程空间。
38.请进一步参阅图8,为了实现旋转部5与本体1之间的可转动连接,本体1内部固定设置有配合件6,所述配合件6整体呈凸字型,具有设有螺纹的中空结构,其直径较大的一端(下称大端)与本体1相连,直径较小一端 (下称小端)的侧表面上设有呈径向拱起状的换挡部61;配合件6大端的直径大于第五配合部521的直径,配合件6小端的直径小于第五配合部521通孔的直径;旋转部5与第二配合区41完成装配后,第五配合部521将罩设在换挡部61的小端外,并置于换挡部61的大端上。此时,一换挡部61将探入第五配合部521通孔的一圆弧区5211内。本实施例中,固定件8包括头部和设有螺纹的杆部,其头部直径大于第五配合部521的直径,其杆部穿过第五配合部521的通孔且与通孔壁之间存在距离,该杆部穿入配合件6的中空结构后,能与配合件6通过螺纹配合固定连接,此时固定件8的头部轻压在第五配合部521上,将旋转臂52可转动地固定在本体1内部;如此,当需要进行释放电线7的操作时,操作者施力于第二平台51,即可带动旋转臂52产生以固定件8为中心旋转的趋势,使换挡部61在对应的圆弧区5211内与第五配合部521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静摩擦力),当操作者所施加的力足以突破该静摩擦力时,第五配合部521即可顺着操作者施力的方向相对于换挡部 61转动,换挡部61由此进入新的圆弧区5211中,且第二平台51与本体1 表面之间的距离改变,第二平台51与本体1表面之间的空间增大,直至第三卡扣53的钩形端部与本体1之间相抵为止;由于,第二平台51与本体1表面之间的空间增大,呈匝状的电线7位于第二平台51下方的端部能被便利地取下。
39.综上所述,通过在绕线区域内设置旋转部5,本实用新型能提供一种便于取线的机壳,具有该机壳的清洗机具有取线方便的特征,能简化使用者释放电线7的操作。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