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户内变电站吊运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
背景技术:2.国内户内变电站大都存在场地空间有限、间隔布置紧凑、起重机械无法进场、室内无配置行车等建筑结构问题,导致站内缺乏有效安全的起重环境和条件,无法正常开展安全、可靠的起重作业。因此,一旦发生户内变电站设备故障需要更换时,常常面临难以克服的窘境。现有的施工队一般以站内停电设备的等径杆为基础,被迫采用扒杆吊装这样的人工土法吊装工艺来克服场地限制来完成吊装工作,但这种传统的人工土法吊装方式存在很大的人身安全风险和设备安全风险:1)起重过程中电力设备晃动较为强烈,与相邻带电间隔的安全距离无法完全管控,且晃动过程中容易发生碰撞而损伤设备;2)扒杆吊装过程中不同受力情况也比较复杂,无法事先准确对起重受力进行分析和计算;3)扒杆吊装耗时长、装拆步骤繁琐且实施难度较大,任何环节失误都可能引起起吊事故。
3.并且在户内变电站单间隔设备施工现场上方无行车,场地空间受限,即使小型起重机具也无法进场,无法正常开展安全、可靠的起重作业。如果采用扒杆吊装的方式,不但场地起吊设施布置困难,而且存在较大的不可控安全风险,严重威胁电施工现场的设备及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目前户内变电站空间狭小导致无法使用吊机进行起重作业,传统人工扒杆吊装技术受限于变电站现场的施工条件,存在作业耗时长、难度大以及变电站内单间隔布置紧凑且电力设备重量大,扒杆吊装作业过程中存在起吊不稳定,易发生拆装设备碰撞的重大安全风险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用于户内变电站吊装作业,包括移动基座及导轨,所述移动基座滑动设置在导轨上,所述移动基座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移动基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机构上设置有攀爬扶梯,相邻所述支撑机构均与所述承重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承重机构之间可拆卸设置有加固机构,所述移动基座包括两组支架,两组所述支架下部均设置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活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两组所述支架之间通过连接横担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支撑机构的底座,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支架行走的动力机构。
7.本技术在户内变电站内狭窄空间内可通过移动基座可带动支撑机构和承重机构整体移动,移动基座两侧的支撑机构与承重机构整体形成设备桥架,可在承重机构上配置倒链搬运大型设备,大型设备处于设备桥架之间,整体移动稳定性高,使用方便,并且可现
场拼装,安全性高,解决了传统户内变电站内扒杆吊装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
8.优选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立杆、第二立杆以及第三立杆,所述第一立杆与所述第二立杆以及所述第三立杆之间设置有攀爬扶梯,所述第一立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立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承重机构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立杆上设置有连接所述加固机构的连接座,所述加固机构与所述连接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立杆和所述第三立杆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杆和所述支架可拆卸连接。
9.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杆、所述第二立杆以及所述第三立杆整体组成三角形支撑体系。
10.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杆上设置有加固边框,所述第二立杆和所述第三立杆分别与所述支架和所述加固边框相连接。
11.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杆、所述第二立杆、所述第三立杆以及所述加固边框为一体成型结构。
12.优选地,所述加固机构包括加固杆,所述加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杆可拆卸连接,所述加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承重机构相连接。
13.优选地,所述承重机构包括承重龙骨,所述承重龙骨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支撑机构中的第一立杆可拆卸连接,所述加固杆与所述承重龙骨固定连接;所述承重龙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安装有倒链的安装座。
14.优选地,所述加固杆、所述承重龙骨以及所述第一立杆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桁架,所述加固杆与所述承重龙骨为一体成型结构。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16.1、本技术在户内变电站内狭窄空间内可通过移动基座可带动支撑机构和承重机构整体移动,移动基座两侧的支撑机构与承重机构整体形成设备桥架,可在承重机构上配置倒链搬运大型设备,大型设备处于设备桥架之间,整体移动稳定性高,使用方便,并且可现场拼装,安全性高,解决了传统户内变电站内扒杆吊装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
17.2、本技术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定位准、拆装方便、吊装移动安全平稳、受施工场地限制消等优点,能有效解决户内变电站设备搬运、吊装困难的问题,真正实现了轻型、可拆装、可移动、稳定吊装的技术特点,从源头上消除了传统人工扒杆吊装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提升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助力检修工作安全进行;
18.3、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电网规模进一步扩大,户内变电站的数量日益增多,电气设备检修工作必不可少,因此本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若推广开来,将实现110kv室内变电站设备更换工作人力物力成本的大大节省。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立体图。
21.图2是图1的侧视图。
22.图3是图1的主视图。
23.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4.1为支架,2为连接横担,3为承重龙骨,4为加固杆,5为加固边框,6为攀爬扶梯,7为第三支杆,8为第一支杆,9为第二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释:
26.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包括移动基座及导轨,所述移动基座滑动设置在导轨上,所述移动基座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移动基座可拆卸连接。也就是说,利用移动基座滑动在导轨上,支撑机构可拆卸设置在移动基座两侧,移动基座可带动支撑机构整体沿导轨移动,通过支撑机构作为主体承重稳定支撑点,保证装置吊运过程中的承重强度以及稳定性。
27.具体地,移动基座包括两组支架1,两组所述支架1下部均设置有万向轮,对应的导轨可以采用和万向轮匹配的槽钢,槽钢根据行走路线布置即可,图中未示意。所述万向轮活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两组所述支架之1间通过连接横担2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架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支撑机构的底座,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也就是说,利用两组支架通过连接横担可拆卸连接,两组支架与连接横担整体形成方形移动基座,通过方形基座为支撑机构提供稳定支撑面,表面装置在吊运过程中出现侧倾。
28.所述支撑机构上设置有攀爬扶梯6,相邻所述支撑机构均与所述承重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承重机构之间可拆卸设置有加固机构。也就是说,在支撑机构上设置攀爬扶梯便于工作人员攀爬至指定高度安装吊运设备,两组支撑机构之间通过承重机构可拆卸连接,并且利用加固机构将支撑机构与承重机构进行加固处理,大大提高整体装置的结构强度,避免装置在吊运移动过程中出现断裂。
29.具体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立杆8、第二立杆9以及第三立杆7,所述第一立杆8与所述第二立杆9以及所述第三立杆7之间设置有攀爬扶梯6,所述第一立杆8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立杆8的另一端与所述承重机构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立杆8上设置有连接所述加固机构的连接座,所述加固机构与所述连接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立杆9和所述第三立杆7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杆8和所述支架1可拆卸连接,第一立杆8、所述第二立杆9以及所述第三立杆7整体组成三角形支撑体系。也就是说,通过第一立杆与支架和承重机构之间可拆卸连接,在第一立杆和承重机构对接安装到位后,将加固机构连接在第一立杆上,保证承重机构与第一立杆之间连接的结构强度,同时第一立杆两侧分别设置第二立杆和第三立杆,通过第二立杆与第三立杆提高第一立杆横向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立杆出现断裂。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杆8上设置有加固边框5,所述第二立杆9和所述第三立杆7分别与所述支架1和所述加固边框5相连接,第一立杆8、所述第二立杆9、所述第三立杆7以及所述加固边框5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就是说,在第一立杆的上部与加固机构之间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加固边框,利用加固边框提高加固机构与第一立杆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第一立杆、第二立杆分别与加固边框的两侧固定连接,整体提高第一立杆横向的结构强度。
31.具体地,所述加固机构包括加固杆4,所述加固杆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杆8可拆卸
连接,所述加固杆4的另一端与所述承重机构相连接。也就是说,利用加固板将第一立杆和承重机构之间进行加固连接,增强第一立杆与承重机构之间的结构强度。
32.具体地,所述承重机构包括承重龙骨3,所述承重龙骨3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支撑机构中的第一立杆8可拆卸连接,所述加固杆4与所述承重龙骨3固定连接;所述承重龙骨3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安装有倒链的安装座。也就是说,通过将承重龙骨的两端分别与两组第一支杆可拆卸连接,并且在第一立杆与承重龙骨之间设置加固杆,增强承重龙骨与第一立杆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为了保证后续设备吊运处于中心垂直不发生偏移,在承重龙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安装座,在后续安装倒链时,将倒链的顶部悬挂在安装座上即可。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固杆、所述承重龙骨以及所述第一立杆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桁架,所述加固杆与所述承重龙骨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就是说,为了增强整体装置的结构强度以及承重能力,将加固杆、承重龙骨以及第一立杆设计成三角形支撑桁架,并且加固杆与承重龙骨为一体成型机构,大大提高整体装置的结构强度。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支架行走的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为猴爬杆千斤顶、电动推杆或液压缸中的任意一种。也就是说,为了后续便于吊运大型设备移动,可在支架底部设置动力机构,本技术实施例中动力机构为猴爬杆千斤顶,猴爬杆千斤顶的活动端安装在支架底部,猴爬杆千斤顶的底座固定安装在地面上,通过调节猴爬杆千斤顶可带动整体装置沿导轨稳定移动。
3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用于户内变电站吊装作业,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基座及导轨,所述移动基座滑动设置在导轨上,所述移动基座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移动基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机构上设置有攀爬扶梯,相邻所述支撑机构均与承重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承重机构之间可拆卸设置有加固机构,所述移动基座包括两组支架,两组所述支架下部均设置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活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两组所述支架之间通过连接横担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支撑机构的底座,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支架行走的动力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立杆、第二立杆以及第三立杆,所述第一立杆与所述第二立杆以及所述第三立杆之间设置有攀爬扶梯,所述第一立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立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承重机构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立杆上设置有连接所述加固机构的连接座,所述加固机构与所述连接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立杆和所述第三立杆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杆和所述支架可拆卸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所述第二立杆以及所述第三立杆整体组成三角形支撑体系。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上设置有加固边框,所述第二立杆和所述第三立杆分别与所述支架和所述加固边框相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所述第二立杆、所述第三立杆以及所述加固边框为一体成型结构。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机构包括加固杆,所述加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杆可拆卸连接,所述加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承重机构相连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机构包括承重龙骨,所述承重龙骨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支撑机构中的第一立杆可拆卸连接,所述加固杆与所述承重龙骨固定连接;所述承重龙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安装有倒链的安装座。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杆、所述承重龙骨以及所述第一立杆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桁架,所述加固杆与所述承重龙骨为一体成型结构。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升吊装作业安全性的可拆卸移动龙门架,包括移动基座及导轨,所述移动基座滑动设置在导轨上,所述移动基座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移动基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机构上设置有攀爬扶梯,相邻所述支撑机构均与承重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承重机构之间可拆卸设置有加固机构。在户内变电站内狭窄空间内可通过移动基座可带动支撑机构和承重机构整体移动,可在承重机构上配置倒链搬运大型设备,使用方便,可现场拼装,安全性高,解决了传统户内变电站内扒杆吊装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内变电站内扒杆吊装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内变电站内扒杆吊装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
技术研发人员:陈连光 谭海云 汤明 姜竞 王鹏 郑凯 施羽展 孙善源 朱思丞 张剑 陈亚平 高宏 樊立波 罗少杰 孙智卿 屠永伟 向新宇 宣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6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