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桥梁护栏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一种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
背景技术:2.交通繁忙的上跨通行桥梁,尤其是立交桥梁,其防撞护栏位于桥梁两侧,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是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行车、行人提供安全保障,而且使桥梁更加美观。在对桥梁或桥梁设施,如电线、水管等设施进行维护时,现有的施工方法需要将桥梁防撞外墙模板外模板安装在最外侧的高空临面。然而安装和拆除防撞墙外模板是护栏施工中施工人员操作最困难的,存在高空临面施工安全风险大的问题。
3.目前对于桥梁防撞护栏的施工作业,所采用的作业装置大致有如下几种:
4.(1)采用挂板、吊笼或用脚手管和扣件作为一个悬出支架,施工人员站在这些悬挂工具上进行作业,然而立交桥梁护栏位于社会道路正上方,下方存在社会车辆通行,且车流量大,不能封路施工。护栏钢筋施工时焊接火花飞溅,模板安拆杂物掉落,护栏浇筑的水泥浆掉落等对下方通行的车辆造成极大影响,护栏台车操作平台的升降臂受到护栏影响,操作平台不能伸入下方起到兜底作用。
5.(2)施工操作平台远离和靠近护栏要通过行走车来完成。由于行走车比较笨重,当需要转移工作区域时,操作不方便,增大施工人员调整操作的工作量。
6.(3)护栏台车主要只是模板拉杆和螺栓的组合结构,使用功能单一,不能伸入护栏下方进行护栏的修饰、梁下排水管安装等功能。
7.在现有的作业装置中,基本是利用位于桥梁防撞护栏对应的桥梁路面区域的台车或龙门架将悬挂工具延伸至桥梁防撞护栏处,以便施工人员对桥梁防撞护栏进行施工。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区域需要时刻调整,导致在施工的过程中台车或龙门架对于悬挂工具的支撑容易因施工区域的转变失去平衡,对施工区域和施工人员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8.为了解决在在桥梁防撞护栏区域进行施工时,悬挂工具操作不方便和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
9.本技术提供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包括:
10.行走车、辅助支撑装置、伸缩装置、升降导轨装置和吊篮;
11.所述行走车,用于在施工时设置在所述桥梁防撞护栏对应的桥梁路面区域;
12.所述伸缩装置包括伸缩臂,所述伸缩臂架设在所述行走车的顶部,并与所述行走车滑动设置,以调节与所述桥梁防撞护栏的距离;
13.所述升降导轨装置包括升降导轨,所述升降导轨位于所述伸缩臂的末端,并垂直升降设置在所述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
14.所述吊篮安装在所述升降导轨的末端;
15.所述辅助支撑装置与所述行走车支撑于同一桥梁路面上,且包括位于所述吊篮两侧的第一辅助支撑轮和第二辅助支撑轮。
16.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支撑轮,设置在所述伸缩臂下方,通过辅助支撑杆延伸至所述桥梁路面上。
17.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辅助支撑轮通过连接杆连接在所述吊篮上,且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升降导轨相对设置。
18.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倒u型,且可伸缩地将所述第二辅助支撑轮延伸至所述桥梁路面上。
19.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辅助支撑轮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并安装在同一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辅助配重块。
20.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行走车上设置有配重块。
21.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伸缩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及其驱动连接的第一驱动链条;所述行走车的顶部设置导向架;
22.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导向架上,所述第一驱动链条安装在所述伸缩臂上,所述伸缩臂与所述导向架相互套设;
23.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通过安装驱动轴上的链轮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链条发生相对滑动,使得所述伸缩臂在所述导向架沿着所述第一驱动链条的滑动方向相互移动。
24.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升降导轨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及其驱动连接的第二驱动链条和安装在所述升降导轨上的滑轮组;
25.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伸缩臂上,所述第二驱动链条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和所述升降导轨之间;
26.所述第二驱动链条与所述滑轮组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链条沿着所述滑轮组的设置方向拉动所述升降导轨运动。
27.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升降导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导轨两侧的导向槽和第二导向轮,所述导向槽用于在使用时将其与其导向连接的所述升降导轨安装在所述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
28.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升降导轨的末端设置法兰,所述吊篮通过所述法兰安装在所述升降导轨的末端。
29.本技术所提供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其有益效果为:
30.第一,结合了桥梁路面区域的行走车和辅助支撑装置、横跨于桥梁路面区域和防撞护栏之间的伸缩装置,以及垂直于桥梁路面区域和伸缩装置的伸缩臂且位于防撞护栏外侧的升降导轨装置,使得施工人员能够从三维方向调整在防撞护栏外侧的施工区域中具体的施工区域,以便提高施工效率;
31.第二,在桥梁路面区域上通过行走车和辅助支撑装置的共同支撑,提升了对吊篮的支撑作用,保证了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的稳定性;
32.第三,基于固定在升降导轨的末端的吊篮,能够对施工物料的掉落起到兜底作用,保证施工区域下方路面的行驶安全。
33.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
得明显,或通过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4.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5.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是图1中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沿桥梁路面延伸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37.图3是图1中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垂直于桥梁路面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本技术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
39.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
40.参照图1-3,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包括:行走车10、伸缩装置20、升降导轨装置30和吊篮40。
41.参考图2-3,图2-3中的实线部分为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的线条,虚线部分为该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区域所对应的桥梁路面的横截面。
42.在本实施例中,施工区域为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区域,该行走车10在使用状态下移动至该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区域所对应的桥梁路面上。该行走车10用于将整个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在使用时,移动并支撑于该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区域所对应的桥梁路面上,使得吊篮40移至对应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的施工区域,以便施工人员能够到达该施工区域进行施工操作。并且,通过移动该行走车10,方便调节整个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在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的施工区域的水平位置。
43.所述伸缩装置20位于行走车10的上方。该伸缩装置20包括伸缩臂21,该伸缩臂21可在行走车10上垂直于防撞护栏进行滑动,以靠近或远离该桥梁防撞护栏的施工区域。
44.所述升降导轨装置30位于伸缩臂21的末端,位于与行走车10的相对一侧。该升降导轨装置30包括升降导轨31,该升降导轨31可垂直于防撞护栏进行升降。而该吊篮40设置在所述升降导轨31的末端,该吊篮40随着升降导轨31的升降运动,以便调节吊篮40在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的施工区域的高度位置。
45.在本技术中,结合可在路面移动的行走车10和所述升降导轨装置30分别调节吊篮40在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的施工区域的水平位置和高度位置,从而满足施工人员简单灵活地实现施工区域的施工位置调节。
46.参考图1-3,该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还包括:辅助支撑装置50,该辅助支撑装置50与行走车10同样支撑于上述实施例中行走车10所在的桥梁路面上。该辅助支撑装置50的作用是增加对伸缩装置20、升降导轨装置30和吊篮40的支撑作用。
47.在上述实施例的辅助支撑装置50包括位于所述吊篮40两侧的第一辅助支撑轮51和第二辅助支撑轮52。如图1所示,第一辅助支撑轮51设置在伸缩臂21下方,并且相较于行走车10更接近于吊篮40,从而通过增加对伸缩臂21的支撑点,提升伸缩臂21进行伸缩运动
中的稳定性,保证整个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的安全性。
48.该第一辅助支撑轮51连接辅助支撑杆53,该辅助支撑杆53在伸缩臂21的一横梁下方。该第一辅助支撑轮51通过辅助支撑杆53延伸至所述桥梁路面上。
49.在伸缩臂21进行移动时,伸缩第一辅助支撑轮51可以支撑于桥梁路面,对移动中的伸缩臂21的悬空部分起到支撑作用。
50.或者,在该第一辅助支撑轮51上安装有伸缩架54,当伸缩臂21处于移动状态时,第一辅助支撑轮51通过伸缩架54的控制处于悬空状态,避免地面通过第一辅助支撑轮51向伸缩臂21传递阻力,增加伸缩臂21在移动中的不稳定性,待伸缩臂21停止移动时,并且确认伸缩臂21调整完毕时,通过调整伸缩架54将下方的第一辅助支撑轮51下放至桥梁路面上,对伸缩臂21的悬空部分进行支撑。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伸缩架54对第一辅助支撑轮51的下放或悬空的状态更改可以通过人工调整,也可以检测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的当前状态信号的变化,对伸缩架54下发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实现对第一辅助支撑轮51的高度调整。
51.第二辅助支撑轮52通过固定在吊篮40上的连接杆55与吊篮40连接,该连接杆55与升降导轨31分别安装于吊篮40的两侧。该第二辅助支撑轮52通过连接杆55延伸至桥梁路面。该第二辅助支撑轮52与第一辅助支撑轮51投射于吊篮40的位置分别位于吊篮40的两侧。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第一辅助支撑轮51的辅助支撑杆53和连接第二辅助支撑轮52的连接杆55与吊篮40的距离大致相等,从而能够从两侧对整个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起到对称的支撑作用。
52.进一步地,连接杆55为倒u型,倒扣在吊篮40和桥梁路面上。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杆55为可伸缩设置,参考图1,该连接杆55的两侧由相互嵌套的两个子连接杆56组成,并且在两个相互嵌套的两个子连接杆56上还设置由若干个固定扣57和固定孔58,调整连接杆55的长度,以便能够根据不同的桥梁路面的高度来调节第二辅助支撑轮52的支撑面。
53.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辅助支撑轮52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并且所有的第二辅助支撑轮52安装在同一支撑板59上,在所有第二辅助支撑轮52均支撑于桥梁路面时,该支撑板59大致与桥梁路面平行。该支撑板59上设置有配重块(此配重块图中未示出),以便增加对吊篮40的支撑作用。
54.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所提供的行走车10包括车架11,位于车架11下方的车轮12,在本实施例中,该车轮12分别设置在该车体的四个地脚处,车轮12数量为四个。车轮12数量可以根据桥梁路面区域的路况或车架11的形状和受力情况进行对应调整的。在该车架11的底部且位于车轮12上方设置安装板。在该安装板上可以设置该行走车10的移动驱动装置,以便施工人员对该行走车10进行位置进行驱动调整。该移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盘13和连接该驱动盘13和车轮12转轴的驱动连接结构(图未示)。参考图1-3,该驱动盘13垂直设置在地面上,位于行走车10远离桥梁防撞护栏的一侧,避免与占用设置在该行走车10上的其他结构的位置,并且使得移动驱动该行走车10的施工人员远离施工区域和该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的其他操作区域,降低因施工或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的设备问题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隐患,并且使得该移动驱动该行走车10的施工人员能够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方便对行走车10的位置调节操作。
55.更优地,在该行走车10的安装板设置配重块14,以平衡吊篮40对行走车10的作用力。
56.基于上述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的结构,在行走车10的顶部设置一个导向架15,伸缩臂21与该导向架15相互套设。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向架15为长方体的方框支架,伸缩臂21为长条形的方框支架,该伸缩臂21与导向架15在沿该伸缩臂21延伸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小,所以,该伸缩臂21套设于导向架15内,并且可沿着伸缩臂21的延伸方向与导向架15相对滑动。
57.该伸缩装置20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22和及其驱动连接的第一驱动链条23。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驱动装置22可为减速机,安装在上述的导向架15的空间的车架11的顶部横梁上。该顶部横梁垂直于伸缩臂21的活动方向。与该第一驱动装置22驱动连接的第一驱动链条23,则固定在伸缩臂2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22安装驱动轴上的驱动齿轮为链轮,该第一驱动链条23安装在伸缩臂21的底部,是一与第一驱动装置22的驱动齿轮相互啮合的直线传动链条。该第一驱动链条23固定在伸缩臂21的后半部分。该第一驱动链条23的具体长度以及两端的固定位置可根据则根据伸缩臂21的延伸长度确定。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驱动链条23一端固定在伸缩臂21的末端,具体长度大概为伸缩臂21总长度的1/3长度。
58.在此基础上,在行走车10的与伸缩臂21之间设置第一导向轮16。更具体地,第一导向轮16位于行走车10的顶部纵梁(即沿着伸缩臂21伸缩方向设置的梁段)与伸缩臂21沿着伸缩方向的支架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2,多个第一导向轮16安装在行走车10的两侧顶部纵梁上,构成伸缩臂21的滑动支撑轨道,该伸缩臂21在第一驱动装置22和第一驱动链条23的啮合驱动下,在第一导向轮16上进行滑行。
59.位于伸缩臂21的前半部分安装有升降导轨装置30。该升降导轨装置30包括位于伸缩臂21前端的升降导轨31以外,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32和及其驱动连接的第二驱动链条33。该第二驱动装置32安装在伸缩臂21上,与第一驱动装置22的安装位置相比,更靠近升降导轨31,而第二驱动链条33则连接第二驱动装置32和所述升降导轨31,利用第二驱动装置32通过对第二驱动链条33的驱动,对升降导轨31实行升降控制。
6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驱动装置32为卷扬机,在升降导轨31上设置滑轮,第二驱动链条33为传动带,分别与第二驱动装置32的驱动轮和动滑轮34传动连接,在第二驱动装置32的驱动下,通过第二驱动链条33对设置在升降导轨31的滑轮进行牵引,实现对升降导轨31的升降控制。
61.所述升降导轨装置30还包括设置在上述伸缩臂21的前端的定滑轮35,所述定滑轮35与所述动滑轮34的连线垂直于伸缩臂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32、所述定滑轮35与动滑轮34所处的位置连线,形成以定滑轮35为转角的直角形态。
62.该升降导轨装置30还包括导向槽和以及设置在该导向槽内的第二导向轮37。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向槽为双导向槽,两个单侧导向槽分布于升降导轨31的两侧,且直接安装在伸缩臂21的末端,使得升降导轨31能够贴合伸缩臂21的前端进行上下滑动,使得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的结构更为紧凑,保证设备能够顺畅运作。该双导向槽可一体成型,形成一个双导向支架。
63.进一步地,该导向槽可以固定在防撞护栏的外侧,将升降导轨31垂直固定在防撞护栏外侧,此处可作为整个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在防撞护栏的固定点,以便提升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的稳定性。
64.并且,该导向槽可以作为在使用状态时,将整个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固定于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以便施工人员在吊篮40上能够通过该导向槽实现纵向滑动以外,还能够固定其工作区域中,保证人员的施工安全。
65.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到的升降导轨31的末端设置法兰39,吊篮40通过该法兰39安装在升降导轨31。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该升降导轨31的末端的两侧均为一个三角底座38,法兰39分别设置在每个三角底座38的两端,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升降导轨31的末端安装了4个法兰39。吊篮40的底板41通过该4个法兰39安装在升降导轨31的末端处,通过多点连接,加固吊篮40与升降导轨31的固定连接关系。
66.在底板41的四周围设有安全护栏42,从而保证施工人员在吊篮40上施工时的人身安全,并且,对吊篮40上的施工材料具有阻隔作用,防止施工材料的掉落,对人员和物料起到兜底作用。
67.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1.一种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车、辅助支撑装置、伸缩装置、升降导轨装置和吊篮;所述行走车,用于在施工时设置在所述桥梁防撞护栏对应的桥梁路面区域;所述伸缩装置包括伸缩臂,所述伸缩臂架设在所述行走车的顶部,并与所述行走车滑动设置,以调节与所述桥梁防撞护栏的距离;所述升降导轨装置包括升降导轨,所述升降导轨位于所述伸缩臂的末端,并垂直升降设置在所述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所述吊篮安装在所述升降导轨的末端;所述辅助支撑装置与所述行走车支撑于同一桥梁路面上,且包括位于所述吊篮两侧的第一辅助支撑轮和第二辅助支撑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支撑轮,设置在所述伸缩臂下方,通过辅助支撑杆延伸至所述桥梁路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支撑轮通过连接杆连接在所述吊篮上,且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升降导轨相对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倒u型,且可伸缩地将所述第二辅助支撑轮延伸至所述桥梁路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支撑轮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并安装在同一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辅助配重块。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车上设置有配重块。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及其驱动连接的第一驱动链条;所述行走车的顶部设置导向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导向架上,所述第一驱动链条安装在所述伸缩臂上,所述伸缩臂与所述导向架相互套设;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通过安装驱动轴上的链轮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链条发生相对滑动,使得所述伸缩臂在所述导向架沿着所述第一驱动链条的滑动方向相互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导轨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及其驱动连接的第二驱动链条和安装在所述升降导轨上的滑轮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伸缩臂上,所述第二驱动链条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和所述升降导轨之间;所述第二驱动链条与所述滑轮组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链条沿着所述滑轮组的设置方向拉动所述升降导轨运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导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导轨两侧的导向槽和第二导向轮,所述导向
槽用于在使用时将其与其导向连接的所述升降导轨安装在所述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导轨的末端设置法兰,所述吊篮通过所述法兰安装在所述升降导轨的末端。
技术总结本申请涉及桥梁护栏施工的技术领域,本申请所提供的桥梁防撞护栏移动台车,包括:行走车、辅助支撑装置、伸缩装置、升降导轨装置和吊篮;所述行走车,用于在施工时设置在所述桥梁防撞护栏对应的桥梁路面区域;所述伸缩装置包括伸缩臂,所述伸缩臂架设在所述行走车的顶部,并与所述行走车滑动设置,以调节与所述桥梁防撞护栏的距离;所述升降导轨装置包括升降导轨,所述升降导轨位于所述伸缩臂的末端,并垂直升降设置在所述桥梁防撞护栏的外侧;所述吊篮安装在所述升降导轨的末端;该辅助支撑装置与所述行走车支撑于同一桥梁路面上,且包括位于吊篮两侧的第一辅助支撑轮和第二辅助支撑轮。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案可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低施工安全风险。低施工安全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史双涛 卫斌 王林林 林墨霖 吴正明 吴健 张敬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0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