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5-05  50



1.本技术涉及按摩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2.颈部按摩仪包括支架、传动件和按摩组件,按摩组件经由传动件驱使转动以实现揉捏按摩功能。为使按摩组件具有相应的按摩效果,通常在按摩组件朝向用户颈部按摩部位的一侧设置按摩头,且在使用颈部按摩仪时,按摩头的外表面与颈部按摩部位直接接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颈部按摩仪,能够有效提升颈部按摩仪揉捏按摩的效果,以提升用户体验度。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颈部按摩仪;该颈部按摩仪包括支架、按摩组件、按摩头及凸起结构,按摩组件设置于支架的朝向用户颈部的第一表面,按摩组件具有远离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第二表面朝向用户颈部设置,按摩组件包括按摩头,按摩头连接于第二表面,且具有背向第二表面凸设的外表面,按摩头包括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设置于外表面,且自外表面远离第二表面的一侧连续或断续的延伸至靠近第二表面的一侧,凸起结构用于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接触。
5.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通过将凸起结构自远离第二表面的一侧至靠近第二表面的一侧连续或断续的设置在按摩头的外表面上,在使用颈部按摩仪时,按摩头的外表面上的凸起结构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直接接触,能够有效减小按摩头的外表面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两者之间的黏着摩擦力较小,且较小的黏着摩擦力不会对按摩组件的转动形成阻滞,从而保证按摩组件的正常转动进而有效提升颈部按摩仪揉捏按摩的效果。
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按摩头还包括按摩触点,按摩触点具有外表面,按摩触点过垂直于第二表面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第一外边缘线,第一外边缘线包括相交的第一边缘线和第二边缘线,第一边缘线远离第二边缘线的一端与第二表面相交,第二边缘线远离第一边缘线的一端与第二表面相交,第一边缘线自远离第二表面的一端至靠近第二表面的一端,第一边缘线与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第二边缘线自远离第二表面的一端至靠近第二表面的一端,第二边缘线与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7.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第一边缘线呈单调递增的趋势,第二边缘线呈单调递减的趋势,能够减小按摩头的外表面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之间的间隙,以实现按摩头对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的有效揉捏按摩的效果。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线与第二边缘线关于第一直线呈镜像对称设置,其中,第一直线为过第一边缘线与第二边缘线的交点且与第二表面垂直的直线。
9.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设计第一边缘线与第二边缘线关于第一直线呈镜像对称设置,降低按摩头的加工难度的同时提升颈部按摩仪的揉捏效果。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过垂直于第二表面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第二外边缘线,第二外边缘线自远离第二表面的一端至靠近第二表面的一端,第二外边缘线与第一直线之间的间距之间增大,其中,第一直线为过第一边缘线与第二边缘线的交点且与第二表面垂直的直线。
11.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逐渐增大凸起结构在按摩头的底端的高度尺寸,可以使凸起结构更好的适应按摩头在转动时对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的挤压作用(按摩头的顶端相较于其底端的挤压力更大),从而有效减小按摩头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直接接触时的摩擦力;通过逐渐减小凸起结构在按摩头顶端的高度尺寸,可以有效避免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的皮肤夹捏进凸起结构的夹缝中。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自远离第二表面的一端至靠近第二表面的一端,凸起结构在垂直于第一直线的平面内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其中,第一直线为过第一边缘线与第二边缘线的交点且与第二表面垂直的直线。
13.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逐渐增大凸起结构在垂直于第一直线的平面内的截面面积,可有效减小按摩头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直接接触时的摩擦力,从而有效提升颈部按摩仪的揉捏效果。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按摩头沿第二表面的周向间隔设置。
15.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多个按摩头设计成沿按摩组件的第二表面的周向间隔排布,增大了按摩头在转动时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覆盖的区域,从而增强颈部按摩仪的揉捏效果。
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在垂直于第二表面的方向上,至少存在一个按摩头的高度尺寸大于其余按摩头的高度尺寸;和/或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在平行于第二表面的方向上,至少存在一个按摩头的外径尺寸大于其余按摩头的外径尺寸。
17.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计多个按摩头中至少一个按摩头的高度尺寸大于其余按摩头的高度尺寸,形成多个按摩头的高度差

h,在按摩组件转动时,高低落差排布的按摩头可以在按摩组件转动时各自调整自身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按摩头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接触时的黏着摩擦力,以有效增强颈部按摩仪的揉捏效果。通过设计多个按摩头中的至少一个按摩头的外径尺寸大于其余按摩头的外径尺寸,也能够有效增强颈部按摩仪的揉捏按摩的效果。
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具有容置空间,颈部按摩仪还包括位于容置空间内且与支架连接的传动件,按摩组件还包括支撑件及按摩件,支撑件设置于第一表面且与传动件连接,按摩件固定连接于支撑件远离第一表面的一侧,第二表面位于按摩件远离支撑件的一侧。
19.基于上述实施例,利用支架内部的容置空间来容置传动件,使得颈部按摩仪中的各部件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密,减小颈部按摩仪的体积,从而便于用户携带;通过按摩件与支撑件的设计,增强了按摩组件的结构强度,以延长颈部按摩仪的使用寿命。
2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按摩头与按摩件一体成型。
21.基于上述实施例,按摩头与按摩件呈一体式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按摩头与按摩件之间的加工难度。
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按摩件对应按摩头的区域开设有通孔,按摩头靠近按摩件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支撑件包括对应按摩头设置的凸块,凸块穿设通孔且至少部分容置于凹槽内。
23.基于上述实施例,支撑件的凸块经由按摩件的通孔嵌设于按摩头的凹槽内,以使按摩件整个套设于支撑件上,从而进一步增强按摩件与支撑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2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还包括发热件,发热件设置于凹槽的槽壁面上。
25.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发热件的设计,发热件在颈部按摩仪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产生热量,热量通过按摩头传导给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起到活血疏通经络的效果;通过将发热件设置在按摩头的凹槽的槽壁面上,一方面能够增强发热件夹设与按摩件与支撑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增强发热件与按摩头之间的热传递效率。
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还包括光疗模块,光疗模块适用于发射理疗光线,光疗模块设置于按摩组件的第二表面的中心位置,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按摩头环绕光疗模块设置。
27.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计光疗模块,光疗模块能够发射理疗光线(如红外偏振光),颈部按摩仪在工作时,光疗模块所发射的理疗光线能够辅助按摩头对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进行按摩,从而进一步提升该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效果。
28.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通过将凸起结构自远离第二表面的一侧至靠近第二表面的一侧连续或断续的设置在按摩头的外表面上,在使用颈部按摩仪时,按摩头的外表面上的凸起结构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直接接触,能够有效减小按摩头的外表面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两者之间的黏着摩擦力较小,且较小的黏着摩擦力不会对按摩组件的转动形成阻滞,从而保证按摩组件的正常转动进而有效提升颈部按摩仪揉捏按摩的效果。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颈部按摩仪的局部剖视图;
32.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按摩头的剖视图;
33.图4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的按摩头的剖视图;
34.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凸起结构的剖视图;
35.图6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的凸起结构的剖视图;
36.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颈部按摩仪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多个按摩头沿第二表面的周向排布在按摩组件上的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多个按摩头排布在按摩组件上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按摩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10、颈部按摩仪;11、支架;111、第一表面;112、容置空间;12、按摩组件;121、支撑件;1211、支撑板;1212、凸块;122、按摩件;1221、第二表面;1222、通孔;1223、容置槽;13、按摩头;131、外表面;1311、第一外边缘线;13111、第一边缘线;13112、第二边缘线;132、凹槽;133、按摩触点;14、凸起结构;141、第二外边缘线;151、第一直线;16、传动件;17、发热件;18、光疗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2.相关技术中,颈部按摩仪包括支架、传动件和按摩组件,支架具有容置腔,传动件位于容置腔内且与支架连接,按摩组件设置于支架的朝向用户颈部的第一表面且与传动件的输出轴连接,按摩组件经由传动件驱使转动以实现揉捏按摩功能。
43.为使按摩组件具有相应的按摩效果,通常在按摩组件朝向用户颈部按摩部位的一侧设置按摩头,且按摩头的外表面设置为光滑表面(摩擦系数尽可能小)。
44.在使用颈部按摩仪时,按摩头的外表面与用户颈部按摩部位直接接触,且按摩头的外表面与用户颈部按摩部位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导致两者之间的黏着摩擦力较大,而较大的黏着摩擦力会对按摩组件的转动形成阻滞,从而影响按摩组件的正常转动进而影响颈部按摩仪揉捏按摩的效果。因此,如何有效提升颈部按摩仪揉捏按摩的效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请参照图1-图10所示,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颈部按摩仪10,能够有效提升颈部按摩仪10揉捏按摩的效果,以提升用户体验度。
46.该颈部按摩仪10包括支架11、按摩组件12、按摩头13及凸起结构14,按摩组件12设置于支架11的朝向用户颈部的第一表面111,按摩组件12具有远离第一表面111的第二表面1221,且第二表面1221朝向用户颈部设置,按摩组件12包括按摩头13,按摩头13连接于第二表面1221,且具有背向第二表面1221凸设的外表面131,按摩头13包括凸起结构14,凸起结构14设置于外表面131,且自外表面131远离第二表面1221的一侧连续或断续的延伸至靠近第二表面1221的一侧,凸起结构14用于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接触。
47.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通过将凸起结构14自远离第二表面1221的一侧至靠近第二表面1221的一侧连续或断续的设置在按摩头13的外表面131上,在使用颈部按摩仪10时,按摩头13的外表面131上的凸起结构14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直接接触,能够有效减小按摩头13的外表面131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两者之间的黏着摩擦力较小,且较小的黏着摩擦力不会对按摩组件12的转动形成阻滞,从而保证按摩组件12的正常转动进而有效提升颈部按摩仪10揉捏按摩的效果。
48.以下结合图1-图10对颈部按摩仪10的具体结构进行展开介绍,颈部按摩仪10包括支架11及按摩组件12。
49.如图1-图3所示,支架11作为颈部按摩仪10中用于支撑按摩组件12的部件,这里对支架1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人体结构对支架11的具体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可以理解的是,支架11用于承载按摩组件12等颈部按摩仪10中的部分部件,支架11可以
采用具有良好弹性的材质制成,用户在佩戴颈部按摩仪10时,使力掰动支架11两端可以使支架11弹性张开,方便佩戴颈部按摩仪10;颈部按摩仪10佩戴到用户颈部后,撤去该掰动支架11的力,支架11在自身弹性作用恢复原始的产品形态,而使颈部按摩仪10稳定地佩戴时用户颈部;该弹性材质可以但不仅限于是塑料等材质。支架11具有朝向用户颈部的第一表面111,第一表面111可以为曲面,其中,第一表面111应该理解成支架11上朝向用户颈部的后侧和/或颈背交汇处的区域。
50.按摩组件12作为颈部按摩仪10中连接颈部按摩仪10的传动件16(下文有介绍)和按摩头13(下文有介绍),以将传动件16产生的动能传递给按摩头13的部件,按摩组件12设置于支架11的朝向用户颈部的第一表面111,也即按摩组件12位于支架11的第一表面111所在的一侧,关于按摩组件12与颈部按摩仪10的传动件16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按摩组件12具有远离第一表面111且朝向用户颈部的第二表面1221,第二表面1221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曲面。可以理解的是,按摩组件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两个及两个以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按摩组件1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按摩组件12关于颈部按摩仪10的对称面呈对称设置,其中,颈部按摩仪10的对称面为穿过支架11的中心位置,并在颈部按摩仪10佩戴至用户颈部时,与用户颈部的轴向方向平行的平面。
51.按摩组件12包括按摩头13,按摩头13作为按摩组件12中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直接和/或间接接触的部件,按摩头13连接于第二表面1221,关于按摩头13的具体结构、按摩头13与按摩组件12中的其他子部件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按摩头13具有背向第二表面1221凸设的外表面131,可以理解的是,按摩头13还可以包括按摩触点133(下文中有介绍),按摩触点133具有上述外表面131,按摩触点133连接于按摩组件12的第二表面1221后,按摩触点133裸露在外的表面即为按摩触点133的外表面131,其中,按摩触点133的外表面131可以看成是一个背向按摩组件12的第二表面1221凸设的完整曲面,按摩触点133的外表面131也可以看成是由多个小平面拼接而成的背向按摩组件12的第二表面1221凸设的曲面。
52.如图3所示,凸起结构14作为按摩头13中用于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直接接触的部件,凸起结构14设置于按摩触点133的外表面131,例如,凸起结构14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成型于按摩触点133的外表面131。凸起结构14自外表面131远离第二表面1221的一侧连续或断续的延伸至外表面131靠近第二表面1221的一侧,也即凸起结构14自按摩触点133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接触的顶端连续或断续的延伸至按摩触点133的底端。其中,凸起结构14可以是从按摩触点133的顶端弯曲延伸至按摩触点133的底端,也可以是从按摩触点133的顶端笔直延伸至按摩触点133的底端;凸起结构14可以是一个长条状凸起,该长条状凸起自按摩触点133的顶端至按摩触点133的底端连续延伸,凸起结构14也可以是多个块状凸起,该多个块状凸起自按摩触点133的顶端至按摩触点133的底端断续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凸起结构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两个及两个以上),当凸起结构14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凸起结构14绕按摩触点133的中心线间隔设置,其中按摩触点133的中心线应该理解成过按摩触点133的顶端且与按摩组件12的第二表面1221相垂直的直线。关于凸起结构14的具体表现形式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
53.凸起结构14用于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接触,在使用颈部按摩仪10时,凸起结构14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直接接触,能够有效减小按摩头13的外表面131与用户颈部的按
摩部位之间的接触面积。
54.当然,如图1-图2所示,颈部按摩仪10还包括两个夹臂,两个夹臂分别连接于沿支架11的延伸方向布设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两个夹臂分别用于设置于用户的颈部的两侧,该两个夹臂和支架11一起佩戴至用户的颈部。具体地,支架11与两个夹臂的整体形态用于与用户的颈部适配,能够套设于用户的颈部。更为具体地,两个夹臂分别用于与用户的颈部的左右两侧贴合和/或承载于用户的左右两个肩膀上,支架11的第一表面111覆盖用户的颈部后侧和/或颈背交汇部。
55.如图3所示,考虑到按摩头13作为按摩组件12中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直接和/或间接接触的部件,按摩头13的具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颈部按摩仪10揉捏按摩的效果,为进一步提升颈部按摩仪10揉捏按摩的效果,故进一步设计,按摩头13还包括按摩触点133,按摩触点133具有外表面131,按摩触点133过垂直于第二表面1221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第一外边缘线1311,第一外边缘线1311包括相交的第一边缘线13111和第二边缘线13112,第一边缘线13111远离第二边缘线13112的一端与第二表面1221相交,第二边缘线13112远离第一边缘线13111的一端与第二表面1221相交。也就是说,按摩触点133的截面由第一边缘线13111、第二边缘线13112、及按摩触点133与按摩组件12的第二表面1221相重合的部分在上述平面内形成的边缘线所共同围设形成。
56.需要注意的是,当第二表面1221为平面时,垂直于第二表面1221所在平面即为与第二表面1221之间的夹角呈90度的平面,当第二表面1221为曲面时,曲面可以看成是无数个小平面拼接而成,垂直于第二表面1221所在平面应该理解成同按摩头13的与第二表面1221的接触区域的中心点所在的小平面之间的夹角呈90度的平面。
57.且进一步设计,第一边缘线13111自远离第二表面1221的一端至靠近第二表面1221的一端,第一边缘线13111与第二表面122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二边缘线13112自远离第二表面1221的一端至靠近第二表面1221的一端,第二边缘线13112与第二表面122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换言之,第一边缘线13111自连接第二表面1221的一端至连接第二边缘线13112的一端,第一边缘线13111与第二表面122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二边缘线13112自连接第二表面1221的一端至连接第一边缘线13111的一端,第二边缘线13112与第二表面1221之间的距离之间增大。又或者是说,从第一边缘线13111指向第二边缘线13112的方向,第一边缘线13111呈单调递增的趋势,第二边缘线13112呈单调递减的趋势。该设计中,通过将第一边缘线13111呈单调递增的趋势,第二边缘线13112呈单调递减的趋势,能够减小按摩头13的外表面131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之间的间隙,以实现按摩头13对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的有效揉捏按摩的效果。
58.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边缘线13111与第二边缘线13112的线型可以是直线和/或曲线,例如曲线可以是抛物线也可以是圆弧线。当第一边缘线13111的线型仅为直线时,第一边缘线13111可以包括一条直线段,也可以包括多条斜率不相等的直线段,当第一边缘线13111的线型仅为曲线时,第一边缘线13111可以包括一条圆弧线段,也可以包括多条圆弧线段,且该多条圆弧线段的圆弧半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第一边缘线13111的线型为直线和曲线时,第一边缘线13111可以包括一条直线段和一条圆弧线段。当然,第二边缘线13112与第一边缘线13111的线型相同,这里不做赘述。
59.具体地,关于第一边缘线13111以及第二边缘线13112的具体线型可以但不仅限于
以下几种可实施方式。
60.例如,如图3中的(a)所示,第一边缘线13111包括一条抛物线段,第二边缘线13112包括一条圆弧线段。
61.例如,如图3中的(b)所示,第一边缘线13111包括一条直线段,第二边缘线13112包括一条圆弧线段。
62.如图4所示,考虑到第一边缘线13111和第二边缘线13112的具体线型、第一边缘线13111与第二边缘线13112的相对位置决定了按摩触点133的具体形状结构,为降低按摩触点133的加工难度,故进一步设计,第一边缘线13111与第二边缘线13112关于第一直线151呈镜像对称设置,其中,第一直线151为过第一边缘线13111与第二边缘线13112的交点且与第二表面1221垂直的直线。
63.如图5所示,考虑到凸起结构14的具体形状决定了颈部按摩仪10在使用时,按摩触点133的外表面131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之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为尽可能减小按摩触点133的外表面131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有效提升颈部按摩仪10揉捏按摩的效果,故进一步设计,凸起结构14过垂直于第二表面1221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第二外边缘线141,第二外边缘线141自远离第二表面1221的一端至靠近第二表面1221的一端,第二外边缘线141与第一直线151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其中,第一直线151为过第一边缘线13111与第二边缘线13112的交点且与第二表面1221垂直的直线。也就是说,自按摩触点133的顶端至底端,凸起结构14沿垂直于第一直线151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逐渐增大。该设计中,通过逐渐增大凸起结构14在按摩头13的底端的高度尺寸,可以使凸起结构14更好的适应按摩头13在转动时对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的挤压作用(按摩头13的顶端相较于其底端的挤压力更大),从而有效减小按摩头13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直接接触时的摩擦力;通过逐渐减小凸起结构14在按摩头13顶端的高度尺寸,可以有效避免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的皮肤夹捏进凸起结构14的夹缝中。
64.需要注意的是,当第二表面1221为平面时,垂直于第二表面1221所在平面即为与第二表面1221之间的夹角呈90度的平面,当第二表面1221为曲面时,曲面可以看成是无数个小平面拼接而成,垂直于第二表面1221所在平面应该理解成同按摩头13的与第二表面1221的接触区域的中心点所在的小平面之间的夹角呈90度的平面。
65.具体地,关于第二外边缘线141的具体线形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可实施方式。
66.例如,如图5中的(a)所示,在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边缘线13112包括多条断续的圆弧线段,多条圆弧线段所对应的圆心角相等,且自按摩头13的顶端至按摩头13的底端,多条多段圆弧线段的圆弧半径逐渐增大。
67.例如,如图5中的(b)所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二边缘线13112包括一条连续的抛物线段,且抛物线段的一端与按摩头13的顶端连接,抛物线段的另一端与按摩头13的底端连接。
68.如图6所示,为进一步提升颈部按摩仪10的揉捏效果,故进一步设计,凸起结构14自远离第二表面1221的一端至靠近第二表面1221的一端,凸起结构14在垂直于第一直线151的平面内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其中,第一直线151为过第一边缘线13111与第二边缘线13112的交点且与第二表面1221垂直的直线。该设计中,通过逐渐增大凸起结构14在垂直于第一直线151的平面内的截面面积,可有效减小按摩头13与用户的颈部按摩部位直接接触
时的摩擦力,从而有效提升颈部按摩仪10的揉捏效果。
69.如图7-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按摩组件12上的按摩头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考虑到不同用户的人体结构存在差异,故同一颈部按摩仪10会给不同用户带来不同程度的按摩体验,为增强该颈部按摩仪10的适用性和舒适性,故进一步设计,按摩头13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按摩头13沿第二表面1221的周向间隔设置,例如,按摩头13的数量可以为4到8个,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按摩头13的数量为6个。该设计中,通过将多个按摩头13设计成沿按摩组件12的第二表面1221的周向间隔排布,增大了按摩头13在转动时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覆盖的区域,从而增强颈部按摩仪10的揉捏效果。
70.如图8和图9所示,考虑到不同用户颈部的人体结构存在差异,故同一颈部按摩仪10会给不同用户颈部带来不同程度的按摩体验,为增强该颈部按摩仪10的适用性和舒适性,故进一步设计,按摩头13的数量为多个,在垂直于第二表面1221的方向上,至少存在一个按摩头13的高度尺寸大于其余按摩头13的高度尺寸,和/或按摩头13的数量为多个,在平行于第二表面1221的方向上,至少存在一个按摩头13的外径尺寸大于其余按摩头13的外径尺寸。例如,多个按摩头13中存在一个按摩头13的高度尺寸为h1,其余按摩头13的高度尺寸均为h2,且h1-h2=

h(

h>0);多个按摩头13中存在一个按摩头13的外径尺寸为r1,其余按摩头13的外径尺寸为r2,且r1-r2=

r(

r>0)。该设计中,通过设计多个按摩头13中至少一个按摩头13的高度尺寸大于其余按摩头13的高度尺寸,形成多个按摩头13的高度差

h,在按摩组件12转动时,高低落差排布的按摩头13可以在按摩组件12转动时各自调整自身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按摩头13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接触时的黏着摩擦力,以有效增强颈部按摩仪10的揉捏效果;通过设计多个按摩头13中的至少一个按摩头13的外径尺寸大于其余按摩头13的外径尺寸,也能够有效增强颈部按摩仪10的揉捏按摩的效果。
71.如图2和图10所示,考虑到颈部按摩仪10还包括一些其他部件(例如传动件16),为使该颈部按摩仪10的整体结构紧凑,以方便用户携带,故进一步设计,支架11具有容置空间112,颈部按摩仪10还包括位于容置空间112内且与支架11连接的传动件16,按摩组件12还包括支撑件121及按摩件122,支撑件121设置于第一表面111且与传动件16连接,按摩件122固定连接于支撑件121远离第一表面111的一侧,第二表面1221位于按摩件122远离支撑件121的一侧。
72.其中,支架11内部至少部分中空形成具有一侧开口的上述容置空间112,传动件16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可以通过某一安装结构(例如与驱动电机适配的壳组件)固定连接于支架11的内壁上,以使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对应容置空间112的开口设置。
73.支撑件121作为按摩组件12中的支架11,支撑件121位于支架11的第一表面111所在的一侧,且支撑件121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以使支撑件121在驱动电机的作用下能够绕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轴向转动。关于支撑件121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
74.按摩件122作为按摩组件12中用于承载按摩头13的部件,按摩件122与支撑件121之间可以通过螺接配合的方式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连接,例如,支撑件121开设有多个穿孔,按摩件122上对应各穿孔的位置设置有螺柱,螺钉穿过穿孔并与螺柱螺纹连接,以锁紧固定支撑件121与按摩件122。关于按摩件122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
75.如图10所示,考虑到按摩头13设置于按摩件122的第二表面1221上,按摩头13与按摩件122之间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例如,按摩头1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与按摩件122之间的固定连接,按摩头13也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实现与按摩件122之间的固定连接。为降低按摩头13与按摩件122的加工难度,故进一步设计,按摩头13与按摩件122一体成型。例如,按摩头13与按摩件122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来实现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3d打印的方式来实现一体式结构。
76.如图10所示,为进一步增强按摩件122与支撑件1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故进一步设计,按摩件122对应按摩头13的区域开设有通孔1222,按摩头13靠近按摩件122的一侧开设有凹槽132,支撑件121包括对应按摩头13设置的凸块1212,凸块1212穿设通孔1222且至少部分容置于凹槽132内。该设计中,支撑件121的凸块1212经由按摩件122的通孔1222嵌设于按摩头13的凹槽132内,以使按摩件122整个套设于支撑件121上,从而进一步增强按摩件122与支撑件12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77.具体地,按摩件122呈圆形板状结构,按摩件122靠近支撑件121的一侧部分凹陷形容置槽1223,容置槽1223的槽底壁对应按摩头13的区域开设有通孔1222。支撑件121包括支撑板1211和上述凸块1212,支撑板1211呈圆形板状结构且与按摩件122的容置槽1223相适配,支撑板1211至少部分可嵌设于按摩件122的容置槽1223内,凸块1212一体成型于支撑板1211靠近按摩件122的一侧。
78.如图10所示,考虑到支撑件121在传动件16的作用下运动,支撑件121运动带动与之连接的按摩件122运动,按摩件122运动带动与之连接的按摩头13运动,按摩头13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经由凸起结构14接触,为使用户颈部在使用该颈部按摩仪10时拥有更好的体验度,故进一步设计,颈部按摩仪10还包括发热件17,发热件17设置于凹槽132的槽壁面上。具体地,发热件17包括fpc发热膜。可以理解的是,发热件17可以包括多个发热单元,各按摩头13的凹槽132的槽壁面上可以仅贴设一个发热单元也可以贴合多个发热单元。该设计中,通过发热件17的设计,发热件17在颈部按摩仪10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产生热量,热量通过按摩头13传导给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起到活血疏通经络的效果;通过将发热件17设置在按摩头13的凹槽132的槽壁面上,一方面能够增强发热件17夹设与按摩件122与支撑件12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增强发热件17与按摩头13之间的热传递效率。
79.如图8所示,考虑到为强化该颈部按摩仪10的按摩效果,故进一步设计,颈部按摩仪10还包括光疗模块18,光疗模块18适用于发射理疗光线,光疗模块18设置于按摩组件12的第二表面1221的中心位置,按摩头13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按摩头13环绕光疗模块18设置。其中,光疗模块18可以为红外偏振光模块,适用于发射红外偏振光,偏振光以其自身的光学特性产生强烈的光针刺痛和温灸效应,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调整,从而改变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使之恢复生理平衡和维持内环境稳定,达到治病目的。故光疗模块18所发射的红外偏振光照射用户颈部按摩部位能够达到按摩效果。该设计中,通过设计光疗模块18,光疗模块18能够发射理疗光线(也即上述的红外偏振光),颈部按摩仪10在工作时,光疗模块18所发射的理疗光线能够辅助按摩头13对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进行按摩,从而进一步提升该颈部按摩仪10的按摩效果。
80.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光疗模块18和/或发热件17,可以通过导电滑环(图中未示
出)与支撑件121内的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电性连接。具体地,导电滑环设置在传动件16的输出轴上,导电滑环的一端与按摩组件12上的光疗模块18和/或发热件17电性连接,导电滑环的另一端与支撑件121内的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通过设置导电滑环,可以使光疗模块18和/或发热件17在按摩组件12旋转时,也能保持与控制电路良好的电性连接。
81.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8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按摩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的朝向用户颈部的第一表面,所述按摩组件具有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表面朝向用户颈部设置;所述按摩组件包括按摩头,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且具有背向所述第二表面凸设的外表面;所述按摩头包括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外表面,且自所述外表面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连续或断续的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凸起结构用于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还包括按摩触点,所述按摩触点具有所述外表面;所述按摩触点过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第一外边缘线,所述第一外边缘线包括相交的第一边缘线和第二边缘线,所述第一边缘线远离所述第二边缘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相交,所述第二边缘线远离所述第一边缘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相交,所述第一边缘线自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至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所述第一边缘线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边缘线自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至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所述第二边缘线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线与所述第二边缘线关于第一直线呈镜像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直线为过所述第一边缘线与所述第二边缘线的交点且与所述第二表面垂直的直线。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过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第二外边缘线,所述第二外边缘线自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至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所述第二外边缘线与第一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其中,所述第一直线为过所述第一边缘线与所述第二边缘线的交点且与所述第二表面垂直的直线。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自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至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所述凸起结构在垂直于第一直线的平面内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其中,所述第一直线为过所述第一边缘线与所述第二边缘线的交点且与所述第二表面垂直的直线。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按摩头沿所述第二表面的周向间隔设置。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在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上,至少存在一个所述按摩头的高度尺寸大于其余所述按摩头的高度尺寸;和/或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在平行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上,至少存在一个所述按摩头的外径尺寸大于其余所述按摩头的外径尺寸。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容置空间,所述颈部按摩仪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支架连接的传动件;所述按摩组件还包括:
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与所述传动件连接;按摩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按摩件远离所述支撑件的一侧。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与所述按摩件一体成型。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件对应所述按摩头的区域开设有通孔,所述按摩头靠近所述按摩件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撑件包括对应所述按摩头设置的凸块,所述凸块穿设所述通孔且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凹槽内。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按摩仪还包括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置于所述凹槽的槽壁面上。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按摩仪还包括光疗模块,所述光疗模块适用于发射理疗光线,所述光疗模块设置于所述按摩组件的所述第二表面的中心位置,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按摩头环绕所述光疗模块设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该颈部按摩仪包括支架、按摩组件、按摩头及凸起结构,按摩组件设置于支架的朝向用户颈部的第一表面,按摩组件具有远离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第二表面朝向用户颈部设置,按摩组件包括按摩头,按摩头连接于第二表面,且具有背向第二表面凸设的外表面,按摩头包括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设置于外表面,且自外表面远离第二表面的一侧连续或断续的延伸至靠近第二表面的一侧,凸起结构用于与用户颈部的按摩部位接触。该设计能够有效提升颈部按摩仪揉捏按摩的效果,以提升用户体验度。体验度。体验度。


技术研发人员:赵启龙 卿叶林 李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未来穿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30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12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