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加绒织物上标示毛发的方法

allin2022-07-13  229



1.本发明涉及机器视觉应用于织物清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加绒织物上标示毛发的方法。


背景技术:

2.加绒织物的绒布一般采用聚酯纤维制作,经过拉绒等工艺制作而成,生产出来的布料柔软亲肤。绒布布身柔软,穿着贴体舒适,保暖性好,宜作冬季内衣、睡衣。当前,有大量贴身穿着的服装,采用加绒的材料作为内里直接接触皮肤。
3.然而采用绒布材料制作的衣服,容易在布面粘上人类头发、断发、宠物毛发等毛发。毛发容易与绒布材料纠结在一起。难以通过普通机洗或手洗,将嵌入绒布的毛发彻底清除。嵌入绒布的毛发,其发端与皮肤发生接触时,会刺激皮肤,产生刺痒感,影响用户体验。尤其是一些比较硬质的毛发,如理发后残留在衣物上的断发,这类断发一般长度在几毫米之内。断发等毛发接触绒布后,相对比其它织物因绒布的表面多绒结构,更容易通过静电作用、物理摩擦等方式固着在绒布上,且相对更不容易通过机洗的方式除去毛发。且一些毛发本身的颜色比较深,与很多深色的绒布材料难以通过视觉方式区分开。既不容易通过机洗或手洗的方式去除毛发,也难以通过人工或机器视觉辨识,影响后续通过镊子、粘胶等工具或自动化设备拔除。
4.一旦加绒衣物被断发等毛发污染,其穿着的舒适性大打折扣,尤其对于贴身织物,更会直接刺激皮肤。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识别,就难以清除这类断发等毛发,只能迫使用户重新购买新的衣物,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绒布织物上标示毛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前处理:
7.在织物的指定位置设置标签并在织物上设置标准毛发;
8.将织物放在ph值10或以上的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
9.将织物通过清水洗涤至ph值中性;
10.s2上染
11.选择与织物颜色有明显颜色区别的强酸性染料;
12.通过所选强酸性染料染色工艺,对织物进行染色处理;
13.s3后处理
14.对织物进行水洗处理,
15.检查染色后的织物,通过人工或机器视觉方式识别染色后的织物在前处理阶段指定位置设置标签处的标准断发,是否达到能被人工检测或机器视觉检测的程度
16.若以达到能被检测的程度,完成标识;
17.若不能达到能被检测的程度,重复s2和s3步骤。
18.本发明的核心原理在于,毛发属于蛋白质纤维,可以通过酸性染料在低温的情况下上染上颜色,而构成加绒织物的主体是聚酯等合成纤维,不能在低温下完成常规染色,通过染色后水洗的过程,加绒织物的主体不会上染颜色,从而实现将毛发颜色变成与织物颜色明显不同的颜色,起到有利于通过机器视觉进行区分的效果。
19.有益效果:s1步骤中的前处理步骤包括以下步骤:在指定位置设置标签及加入标准长度的毛发等用于检测上染效果的标志物。
20.这里的标志物用于检测上染的程度,进而提高识别过程的时间效率,其原理如下:
21.标志物用于标识标准毛发的位置,防止因标准毛发过小,难以找到并识别。
22.在s2步骤的每次上染的过程中,上染时间参照所选用的强酸性染料染色工艺,选用其染色工艺推荐的最低染色处理时间。经过最低染色时间处理后,如标准毛发的染色效果达到人工或机器视觉能分辨的程度,则达到了用最少时间完成毛发标识。s3步骤中通过检测标准毛发的染色情况,推断出整体织物上其它毛发的染色效果,如果对标准毛发的染色效果不佳,通过重复染色的方式处理,对毛发进行进一步染色处理,提高毛发染色深度,增加毛发与织物在颜色方面的区分度。
23.机器视觉在应对不同颜色、形状的毛发时,需要更加复杂的算法,而将毛发变成统一的颜色后,机器视觉在识别毛发时,可加大对颜色区别的权重,所用的算法更加简单,算法和软件开发难度降低,识别效率提高。
24.通过酸碱处理和染色过程处理的织物,其表面的毛发强度会有所下降,进一步提高了后续清理的容易程度
25.通过酸碱处理和染色过程处理的织物,其合成纤维表面,也会产生细微结构变化和细微刻蚀,因均为纤维表面的结构变化,所以在不明显影响织物结构强度的情况下,能提高织物吸湿性,增加了穿着舒适性。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27.图1为标示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9.选用织物为涤纶材质的加绒织物,加绒织物为深蓝色,加绒织物上嵌入有黑色头发,
30.s1前处理:
31.在织物的指定位置设置标签并加入标准毛发;标签选用不会在处理过程中丧失对标准毛发所在位置标示作用的标签,本实施例中,选用金属别针,金属别针固定在织物上,
别针针头指向标准毛发。标准毛发选用黑色头发,长度1cm,嵌入织物上别针针头位置。为提高代表性,可以在织物不同位置设置多个标签,并对应设置多个标准毛发。
32.将织物放在ph值10或以上的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本实施例中,选用ph值11的纯碱溶液,在常温到加热沸腾条件下处理均可,加热处理能提高时间效率,处理时间为30分钟,常温处理,需要浸泡更长时间。使用碱性溶液处理,一方面能去除毛发表面的油脂等阻碍染色的物质,另一方面,能对织物合成纤维表面造成细微刻蚀,增加织物吸湿性,进而提高穿着舒适度。
33.将碱处理过的织物通过清水冲洗至ph值中性;
34.s2上染
35.通过强酸性染料染色工艺(参照教科书《染整工艺与原理》),对织物整体进行染色处理;
36.本实施例选用的上染工艺为:
37.染料品种:酸性橙二
38.染料质量:织物质量的2%
39.染浴ph值:2
40.染浴质量:织物质量的20倍
41.平平加o:织物质量的0.01%
42.染色时间30分钟,染色温度摄氏90度。
43.染色后通过皂洗、水洗除去浮色
44.对于强酸性染料品种的选择,仅需选择和底色织物颜色有明显颜色差异的染料,如对于浅色的织物选择色泽偏暗偏深色的染料,对于深色的织物,选择明亮颜色的浅色染料。
45.染色工艺的选择需要参照所选染料,选用所选染料的使用说明书推荐的对应染色工艺进行染色,为了提高染色的时间效率和能源效率,优选染色工艺中最短的染色时间和最低的染色温度。
46.s3后处理
47.检查染色后的织物,通过人工或机器视觉方式识别染色后的织物在前处理阶段指定位置设置标签处的标准毛发,是否达到能被人工检测或机器视觉检测的程度。对于通过机器视觉方式检测,通过统计已完成人工智能训练的机器的检出标准毛发的检出率,判断是否能被机器视觉检测。
48.本案例中,使用摄像头采集织物上标准毛发的图像数据,并使用量表记录人工分辨情况,量表针对区分难易程度设置易、中、难3个值,通过统计一个织物上若干标准毛发的区分难易程度来定义织物上的毛发是否能被检测。
49.统计样本织物上标准毛发的区分难易程度,用评价为“易于区分”的标准毛发数量除以样本织物上总标准毛发数,得到一个百分比。当统计得到超过90%的标准毛发的区分难易程度为“易于区分”时,代表加绒织物表面的大多数其他需要在后序处理中去除的非标准毛发也具备可区分性,因此认为达到能被机器视觉检测的程度。
50.对于被认为是达到能被机器视觉检测程度的样本,将摄像头采集织物上标准毛发的图像数据标记为“易”,之后基于所标记的图像生成训练集,用于机器视觉的算法训练。处
理结束,完成对毛发的标识。
51.若统计得到不足90%的标准毛发的区分难易程度为“易”时,则认为不能达到能被检测的程度,重复s2和s3步骤。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128.html

最新回复(0)